黎康:中国农村“共享家园”重回1950年代?

“在这里,你可以免费吃、免费住,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劳动。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每个人都有决策权……”

王耀城面向镜头,语气激昂地介绍着自己在贵州打造的“共享家园”。视频中的他行走在大山中,身穿中山装,斜跨军绿色帆布包,包上赫然印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他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在“共享家园”里,吃喝玩乐全部免费:木屋、果园、露营营地、山泉水、蔬菜、鸡鸭牛羊,统统拿来共享,可以“真正过上与世无争的乡村田园生活”。

有这个想法的,并不只有王耀城一人。过去几个月,在黑龙江鸡西、五常,陕西宝鸡、安康,各种“共享家园”仿佛一夜间冒了出来。几无例外,每名拍视频的博主都自称是打造共享家园的“全国第一人”。

至于谁才是真正的“第一人”,如今已难考证。但无论是视频的拍摄手法,还是对“共享”理念的宣传话术,彼此之间都有几分相似。

有博主打出“康养旅居”的口号,瞄准退休人群;也有主打温情路线:“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只有乡村的烟火气和最真挚的热情。”

这些共享家园中最核心、最具号召力的口号,还是那句:“还原真正的(上世纪)60年代大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生产,再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视频博主们齐刷刷地奔向“大集体”,难道曾经的“大锅饭”年代,真的要重出江湖了?

老一辈中国人,对于1950年代末的集体生活,应该不陌生。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席卷全中国,私人生产工具被收归集体,公社成员在公共食堂免费吃饭,吃住劳动全由集体安排。但随之而来的三年大饥荒让公共食堂难以为继,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在中国经济下行、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又高度内卷的当下,回归大集体的概念,确实有一定吸引力。某种程度上,它也寄托了人们逃离现实压力、寻找另一种生活的向往。毕竟,在这个一切都绕不开“钱”的时代,能够免费吃住的地方并不多。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人人都等着吃免费的,那最初的钱从哪儿来?

这个问题,又回到了打造共享家园的博主身上。据王耀城说,他将自己10年的积蓄全部投入,“光装修和落地就花了几百万”。回贵州家乡之前,他在浙江经营珠宝公司。

黑龙江鸡西的博主“风哥”则说,共享家园是自己“花200万陆续盖的”;五常的博主“小北”更为豪气:“兜里要没点儿钱,我就不敢让大伙来咱共享村庄吃住。咱干这个,就不怕大伙儿来。我就不信,谁能把我吃黄、住黄……”截至目前,小北的抖音账号已有超183万粉丝。

假设资金不是问题,下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共享家园真能办得下去吗?

翻阅西方历史,不难找到类似“共享乌托邦”的尝试,多数都以失败告终。比如社会主义之父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建立的“新和谐公社”,仅维持了两年;傅立叶(Charles Fourier)设想的“法朗吉”乌托邦社区,也未能在他生前落地实践。

中国的共享家园,正在经历现实的考验。“风哥”历时五个月打造的共享家园,上星期天(8月31日)正式开业。从他公布的现场视频来看,虽无法确认是否达到他承诺的“100桌千人大席”规模,但现场看上去至少有上百人到场。

相比之下,王耀城则没那么幸运。他声称自己的共享家园将被全部拆除。至于原因,他没有正面回应,只说:“我就搞不明白,共享家园这么好的一个项目,为什么就能够受到这么多方面势力的阻碍?”这条视频,目前已被删除。

另一条尚未删除的视频中,王耀城提到自己“根植乡土、助力发展”的项目,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恶意曲解,与历史上的负面事件挂钩,进行污名化攻击。

“风哥”没有挂靠历史,倒是紧贴现实,办起了直播带货。就在8月31日的“千人大席”现场,“风哥”亲自下场,以吃席民众为背景,直播推销家乡农产品。

再往前翻几个视频,是他大声对着镜头说:“钱在这里就是废纸,没有任何价值。因为这是共享家园,跟商业没有任何关系。”

这么看来,“免费”面向的是共享家园的体验者,观看视频和直播的人,才是真正要付费的对象。想想也合理,享受了白吃白住,帮人壮大声势、当背景板,也是一种付出的方式。

我联系上“风哥”,向他发出采访邀请,并表示希望体验他的共享家园。他简短地回复我:“要关注我,支持我的才能来体验。”

他的确未提收费,但我注意到“风哥”的头像,是长沙橘子洲头的毛泽东雕塑。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