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京大学将取消绩点(GPA)排名制度,引发教育界和社会舆论关注,中国官媒业也就此刊文支持校方决定。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大学7月25日发布公告宣布,将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实施一系列优化本科学生学业评价的重大改革措施。其中,自2025级本科新生起,学生学业评价将全面取消绩点排名,不再在各类本科学业评价中使用绩点作为量化标准。

新华社旗下的《新华每日电讯》星期五(8月1日)刊登文章赞同北大此举,并指“绩点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制度性困境。

文章介绍,绩点制度曾被认为是量化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实用工具,便于排名、评优。但长期实践中,这套制度逐渐异化为“评价霸权”,不仅主导了部分高校的教学资源配置,更在无形中绑架了一些学生的成长路径。

另外,绩点制度令学生把焦点都放在分数上,不敢自由探索其他领域的知识、选择自己不感兴趣但容易得分的课程,甚至出现“老师用绩点和学生交换评价”的情况,严重损害教育公信力。

文章认为,北大做出此调整,提出课程可采用等级制评价,并取消课程优秀率指标。这代表从“分数导向”转为“成长导向”,重新建立起个性发展和多元评价的制度空间。

文章指出,若要真正从制度上缓解“内卷”,打破“分数焦虑”,仍需更多高校跟进改革,形成教育理念上的合力与制度创新上的协同;社会也须对高分的迷信进行反思与修正。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