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媒《环球时报》称,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遭到网络暴力,并批评此类网暴歪曲历史,将铭记历史污名化为仇恨教育,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新变种,怀疑“是否有境外对华认知战因素”。
《环球时报》星期四(7月31日)发表题为“坚决反对一些人网暴《南京照相馆》”的社评文章,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金灿荣、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等“网红”学者转发。
文章称,电影《南京照相馆》在中国暑期档中脱颖而出,上映仅六天票房就突破7亿元,预测总票房更是超过30亿元,是继春节档《哪吒2》之后的又一部现象级影片。但在个别平台上,包括电影导演在内的主创团队遭遇具有明显指向性的恶意攻击,甚至形成针对个人的网络暴力。
文章认为,此类网暴是以艺术讨论为名歪曲历史、制造历史虚无主义,但因为这部电影的核心题材是日军侵华期间制造的南京大屠杀,网暴“表现更激进、性质更恶劣”。
文章称赞《南京照相馆》是反法西斯文艺的重要作品,并以《辛德勒的名单》《第五交响曲》《安妮日记》等经典作品为例,指反法西斯文艺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文艺和文化现象。
文章称,对于已经出现的针对《南京照相馆》的网暴现象,究其本质而言,不仅仅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新变种,而且有碍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系统性反思。
文章说:“电影艺术当然可以有正常的讨论乃至批评,但坚决反对借此进行网络暴力。尤其是在当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上,将铭记历史污名化为所谓的仇恨教育。这不仅扭曲了观众对影片的真实评价,也严重干扰了影视市场的健康发展,更是诋毁了我国新时代的新发展和新成就。”
文章最后提醒,近几年来对于主旋律、反法西斯题材的影片,中国不时出现网暴乱象。特定类型的行为体通过网络水军及黑灰产渠道,借助电影、游戏这些看似主流政治、经济议题之外的文化娱乐议题人为制造舆情,“其中是否有境外对华认知战的因素令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