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升级版 重点发展晶片制造设备等关键技术

中国政府据报正讨论制定一项新的制造业发展计划,接替今年收官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新计划的要点包括优先发展晶片制造设备等关键技术。

受访学者认为,制造业关系到就业和国家安全,也是中美博弈下中国的重要支撑;中国会紧抓这一优势,把制造业升级作为长期战略。

中国在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彭博社星期一(5月26日)引述多位知情人士报道,北京正在起草这个计划的新版本,但不会沿用类似命名方式,以避免招致西方国家批评。

今年也是中国“十四五”(2021年至2025年)规划最后一年。彭博社报道指出,下一个“十五五”(2026年至2030年)规划制定者希望在中长期内,将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维持在稳定水平。制造业目前占中国经济总量约四分之一。

知情人士透露,官员们仍在探讨是否要在“十五五”规划中设定消费占GDP比重的目标,但由于担心缺乏有效工具来刺激家庭支出,有关部门目前倾向于不为此设置量化目标。

报道认为,尽管美国批评中国制造太多、国内消费太少,造成贸易不平衡,但当前北京动向表明,中国将延续这一战略。美国希望和中国合作推动经济再平衡的努力,可能难以奏效。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制造业实力是中国在中美博弈中的重要支撑和底气,中国不会跟着美国节奏“再平衡”,而是会紧紧抓住制造业优势做大做强,走向高端。

顾清扬认为,未来10年中国的核心战略是科技引领的制造业升级。“新计划将与‘中国制造2025’有显著不同,更强调高精尖、应对美国科技围堵的重点领域,如晶片和人工智能等,也会更前瞻”。

他也说:“消费比重提升是经济发展自然带来的结果,而不是一个战略目标。只靠拉动消费,不足以支撑中国实现强军、经济自主或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研究员宋文笛受访时指出,制造业是中国就业市场的关键,同时也对安全构成影响。中国正努力避免地缘政治因素对其供应链造成干扰,因此要提升制造业自给自足的能力。“中国面对可能升级的科技封锁,自主创新将是新规划的关键词。”

宋文笛预计,北京将继续加大刺激内需的政策力度,同时强调全球南方国家的重要性,以降低对美依赖、实现市场多元化。

“中国制造2025”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引发美欧国家针对,并在2018年成为中美贸易战导火索之一。顾清扬说,新计划不会沿用原名,但本质上仍是强化科技引领的制造业,“这也不是秘密”。

国家领导人上周在河南洛阳考察时说,中国坚持发展实业并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这条路走对了。我们要继续把制造业搞好,坚持自立自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