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上俊哉:中国与西方经济关系走向

时间:2023-12-19 07: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津上俊哉:中国与西方经济关系走向

一般来看,西方商界重视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但是,这反映的是具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大企业。在企业数目和员工数目占多数的“其他企业”,已经失去对中国的热情。这也是造成最近西方国家政客对中国采取严厉态度的原因之一。

中国经济最近的负面消息不断,关于外国投资的话题也不例外。中国商务部公布今年1月至7月外国投资累计金额1118亿美元(约1496亿新元),同比下降9.7%。此外,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净直接投资负债额(从新投资部分扣除因撤出或规模缩小而产生的资本回收部分后的金额),在第一季至第三季合计增加了155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524亿美元增幅相比减少了90%。在第三季度,这个数字出现自1998年统计开始以来的首次负值,为118亿美元。

首先联想到的是,围绕外资企业的商业环境恶化,降低了外国直接投资。

随着中美对立,美国对中国实施征收高关税和贸易限制,导致从中国向北美出口变得困难,令很多组装工厂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和墨西哥。对此,中国为保障经济安全,通过促进供应链的本土化(国产化)和制定反间谍法对外资企业施以限制,外资企业的经营环境正逐渐恶化。

最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让一直把梦想寄托在宽阔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感到沮丧。

影响不仅表现在直接投资,还反映在贸易方面。中国面向美、欧、日等国家的出口比率,在2018年占51.3%,今年上半年为45.3%,减少了6个百分点;单是面向美国的出口在五年内就减少了4.8个百分点。这表明,受高关税和脱钩风气的影响,不仅外资企业,中国企业也开始将组装工厂转移到海外。结果,中国担忧国内产业空洞化,而西方国家就欢呼“减少了对中国的经济依赖”。

外资企业是否打算放弃中国?

然而,更仔细观察,就会看到不同的事实。单纯地误认为外资企业正在放弃中国,未免妄断。

确实,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从今年4月开始同比持续呈负增长,但是,近来在外国直接对华的投资当中,香港资金占四分之三,其中不少是大陆企业的返程投资。与此同时,大陆民营企业在国内的投资额自今年4月以来,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0%左右,持续负增长。由此可以推测,今年4月以后,大陆企业对前景感到不安而减少投资,也拉低了通过香港的外国直接投资份额。

除了香港以外,日美欧等国家外企的对华投资没有减少吗?答案既是“肯定”,又是“否定”。

最近中国政府反复指出,西方国家对华投资正在扩大。据中国媒体报道:“2019年至2022年,单项平均投资规模增长45%,达到491万美元。合同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的投资在2022年占53%,为6535亿元,2023年1月至3月的季度达到2233亿元,增长10.4%。”。

这可视为西方的大企业一直在中国实行大型投资。在汽车、资讯科技(IT)、制药等行业取得数百亿美元以上年销售额的全球大企业,依然坚守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从中国撤出或缩小规模的越来越多,与20年前西方中小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建厂的时候不同。也就是说,西方企业在中国正在两极分化。

一般来看,西方商界重视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但是,这反映的是具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大企业。在企业数目和员工数目占多数的“其他企业”,已经失去对中国的热情。这也是造成最近西方国家政客对中国采取严厉态度的原因之一。

如上文所述,中国面向美、欧、日等国家的出口比率正在下降,但在背后,中国与亚细安的贸易投资关系得到迅速扩大和深化,如今亚细安已超过美国、欧洲,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导向地。

中国电动车发展的冲击

这是因为受中美对立影响,转移到海外的组装工厂还继续从中国进口机械、零件、素材。从出口品种的明细来看,附加价值低的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的出口份额下降;另一方面,机械、素材等份额在上升,就证明了这个变化。中美对立和“经济安全保障”意识提高,一方面导致中国的组装产业空洞化,另一方面也增加上游产业的出口。

中国出口增长的不仅仅是零部件和素材。最近电动汽车(EV)备受瞩目。以EV为主力的中国汽车出口今年1月至10月合计424万辆,同比增长62%,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不仅出口,国内以EV为中心的国产车也超过外资品牌,彰显了急速增长的势头。

中国EV急速成长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是以电池为中心的EV性能迅速提高,第二是中国一改将过去屡屡失败的做法(对供给企业补助),对需求方实施购买补助,供给方落实基于竞争机制的新产业政策。第三是归功于中国制造业和软件产业具备的强大供给力。

中国在以电池为首的EV的核心部件方面,也具备超过其他国家的技术水平和供给力。这是顺应国家主席习近平2020年提出的“让世界依赖中国供应链”政策的一环,中国企业正在构筑始于海外矿山的上游产业,到整车组装的下游产业一整条不间断的供应链。

汽车和晶片为中西经济对立主战场

汽车业有庞大的供应链,是养活很多人的雇佣领域,是无与伦比的重要产业,因此产业消长容易被政治化。特别是汽车一直以来都是支撑西方国家在中国的商业支柱。最近日本三菱汽车宣布撤出中国,如果外资品牌车不断撤出,不仅是汽车制造商,在其周边的外资金融和专业服务的生态系统也将衰退,有可能导致西方国家在中国的整个商业规模大幅度缩小。如果中国EV在全球南方市场表现出赶超西方国家汽车制造商的势头,西方国家和中国之间的经济矛盾将一举高涨。

晶片与安全保障息息相关,晶片正在成为比汽车更具政治色彩的商品。这是另一个可能对中西方整个经济关系产生巨大影响的领域。

美国针对中国晶片在2022年10月实施的限制,对中国造成巨大打击,但中国似乎通过不受限制的制造装置和在独自的技术上下功夫,成功生产出了7纳米级晶片。此前,美国为在安保需求和晶片产业的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尽量将限制对象控制在最小限度,并尽可能阻止中国获得晶片技术的“小院高墙”政策。但是,如果认为现行管制不够,就有可能扩大“院子”(限制对象)。这样一来,中国晶片的发展、成长将会受到进一步阻碍,同时西方晶片产业的商业利益也会受损。

中国也从保障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通过推进前几代在限制对象外的老式晶片的国产化,降低对外国产晶片的依赖。中国用于家电、IT机器、汽车等领域晶片需求占整个世界需求的三成,对日美欧的晶片及制造装置产业来说是最大、最重要的市场。如果在该市场被排除,日美欧的晶片行业将遭受重创。如果在政府补贴下崛起的中国传统晶片,开始以低价占领全球市场,西方国家和中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也会进一步升级。

全球化倒转导致世界经济停滞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方之间相互不信任在不断高涨,全球化加速倒转,商业风险和高成本也无处不在。若考虑互不信任的国家之间难以维持自由贸易往来,这种趋势也绝非意外,而且如果互不信任的加剧,是由于中美两国国力差距的缩小,美国国内对中国试图取代美国的焦虑和不信任的加剧,或者简单地说,如果是由于美国霸权的弱化而带来历史性格局转变,起码在短期内要恢复互信极其困难。

在不远的将来,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商界人士或许都会怀念“还是(美国霸权体系主导世界的)21世纪初做买卖很容易”。

作者是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现代中国研究专家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