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睦泽:扩大方言应用与学习机会

时间:2022-07-01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思维空间

不久前读了沈泽玮文章《方言,只剩下自救》,作为一个从小讲方言长大的我,内心有点感触。本人从小听广东歌曲和看香港连续剧长大。当时在牛车水附近的夜市,经常听到许冠杰的流行歌曲,他市井口语的歌词,道出普通打工仔的心声。歌曲内容和旋律都很接地气,容易让包括本地的听众产生共鸣。

本人也亲身经历过方言日渐式微的过程,曾在牛车水街头巷尾听不同籍贯居民操着各自乡音交谈的场景,已不复存在。或许今天相当多年轻人已无法识别他们偶尔在街边听到的方言,是属于哪个籍贯。之前得知一些会馆的年轻会员,虽然接管了会馆行政职务,却不能用家乡话与资深会员沟通,不禁感到有点惋惜。

最近,笔者在有线电视频道看到关于地方语言传承方面的节目。在中国一些南方省份,学者开始尝试以儿童歌谣作为启蒙教材。一位来自外地的老师在梅州一所小学任教数年,通晓了当地的梅州客家话,并收集了当地流传已久的歌谣,编制成歌谱。她在课堂上教导小学生歌词的正确发音后,和他们一同合唱几首曾经在当地广为流传的儿歌。

另外一位女学者还到了马来西亚,和当地一些华族社群分享以儿童歌谣作为传承客家话的途径。一位当地知名的客家籍华裔艺术家得知后,为儿歌书籍画出歌曲所描绘的场景,为延续他小时曾经熟习的歌谣尽一分力。在泰国,许多当地华族的祖辈来自潮州。在曼谷,一个华人组织开办了潮州话课程,并开设潮州儿童歌谣班。教师以泰文拼音,方便学生学习歌词,在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后,小朋友学起来更起劲了。

笔者建议本地各会馆,尝试收集他们所代表的乡镇流传的童谣,印刷成小册作为教材,开办这类歌唱班,再邀请有兴趣让子女学上几句方言的家长报名。除了童谣,会馆也可汇集一些文人,用当地方言所作的诗词,教小朋友学习朗读。如果家长反应踊跃,会馆可考虑举办童谣和诗词朗诵比赛,或者联合相同籍贯的会馆或社团共同主办,让更多民众参与这些活动。

本地音乐创作者可以在这方面扮演积极角色,以他们所通晓的方言,创作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歌谣,歌曲内容可包括新加坡多元种族社会的特点,同时提倡各族和谐共处的重要性等。此外,歌词也能提及我们乐于自嘲的“怕输”文化,融合各民族特点的美食,或者本地独特现象等,增加歌曲的趣味性。即便之后与朋友交谈时,用得上方言的机会很小,但有了这基础,需要时就能较快地重新掌握。

至于花这番功夫学习方言是否值得,或许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外国人学中文的数量逐年增加,而且程度不断提升。我们除了尽力提升华文程度,也可以再度发挥方言所具有的优势。例子是台湾金门居民和福建厦门居民通过“小三通”,交流频密。因地处闽南地区,讲的都是闽南话,彼此用闽南话沟通时,较为亲切。这是一般外国人所不具备的语言优势。

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正发展高科技企业,并且为此建设许多高新科技园区,在这区域通行的方言是广东话。本地企业今后在科技领域,和大湾区的企业估计有更多合作机会,国人到那里出差时,若能以广东话和当地同事或合作伙伴交流,见面时仅一句简单的问候“早晨”,相信能拉近彼此距离,优化沟通过程。在闽南地区出差的国人,如果能与当地人亲切地问候一声“呷饱未?”应该也能为自己加分。

再把视线拉回本地。其实许多新移民都来自马来西亚,他们和所属的城市或州的“同乡”,彼此交流时都以某个方言为主,比方说在吉隆坡和怡保,主要以广东话交流,在槟城则以福建话为主。如果他们能与更多国人用熟习的语言交谈,应该更加容易融入,对本地也有多一份归属感。

总的来说,方言有其积极一面。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方言不只是剩下无奈和自救,而会被更多民众重新认识和重视。

作者是本地工程師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