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特稿:俄乌战事强国弱国各有盘算

时间:2022-04-03 07:2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国际新闻

国际特稿:俄乌战事强国弱国各有盘算

国际特稿

俄乌战事开打一个多月,全球聚焦在美俄中的对抗。这场强国博弈,无论结果如何,势必改变全球格局。西方与亚洲强国各有盘算,同是北约的法国和德国虽然反俄,仍有所保留。亚洲的日本跟随欧美制裁俄罗斯、南亚大国印度立场模糊、东南亚多数国家反应不大。反倒是乌克兰邻近小国眼见弱肉强食,纷纷提供军备援助,以免乌克兰万一被占领,自己不免成了下一个被吞并的目标。

美国亲密盟友英国态度积极,紧随美国步伐,对俄立场强硬。日前克里姆林宫就抨击英国首相约翰逊是反俄“急先锋”。事实也确是如此。自战事爆发以来,英国已经制裁了俄国1000多名个人和企业机构。约翰逊更是向西方盟友建议扩大现有的制裁范围以进一步施压。

法争取和谈德投鼠忌器

与约翰逊一派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法国总统马克龙。早在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入侵之前,马克龙已经展开穿梭外交,飞到莫斯科与普京会晤。开战后,马克龙仍然不放弃外交努力,希望争取俄乌和谈结束战争。当美国总统拜登公开指普京是个“屠夫”,并发表“不能让他继续掌权”这番人身攻击的挑衅言论后,马克龙马上站出来“降温”,规劝美国不要贸然使局面升温。

欧洲大国德国开战前后态度则由软转硬。开战前,德国总理朔尔茨不想与俄罗斯闹翻,不肯放弃德国重视的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项目。在援助乌克兰方面,德国不敢送武器给乌克兰,今年1月还因为承诺运送乌克兰5000个军用头盔而被乌克兰嗤之以鼻。但战争发生后,德国立场马上逆转,接连“慷慨”送了好几批反坦克和防空导弹等先进武器,朔尔茨更是一反前任默克尔时代的做法,宣布大幅增加国防开支。

然而,德国始终投鼠忌器。因为德国高度依赖俄罗斯的能源。朔尔茨上月底警告,立即禁止俄能源进口将引发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经济衰退。他指德国会在适当时候结束对俄的能源依赖,现在切断所有能源关系将让德国经济措手不及。

日本打破惯例提供军援
韩美首脑通话凸显盟友关系

日本态度转硬,在第一时间加入欧美对俄制裁,甚至为乌克兰提供非致命性军援,打破该国多年来的惯例。

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东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索利斯说,日本对乌克兰危机的回应引人注目,因为日本政府已不像过去那样抱着观望的态度。日本国内好几项民调显示,多数日本民众支持制裁俄罗斯,他们普遍担心如果日本任由俄入侵乌克兰,选择视而不见,未来可能鼓舞中国有样学样,在亚洲做同样的事。

俄罗斯为了报复日本,不仅退出俄日和平条约谈判,还在两国争议领土南千岛群岛(日方称北方四岛)展开军事演习以示威吓。

日俄尚未就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缔结和平条约,主要的争端在于日本要俄罗斯归还在二战结束时苏联军队所占领的岛屿。这些岛屿是日本北海道以北的齿舞、色丹、国后和择捉。

过去日本忌惮俄罗斯,对索讨四岛主权不敢对俄过于强硬。安倍时代甚至对俄示好,试图拉拢。如今俄罗斯出师不利,自顾不暇之际,现日本政府对俄政策也出现了改变。索利斯说:“安倍时代的对俄政策基本已死,那种通过经济接触可以避免中俄紧密战略伙伴关系的论调,已经没有市场了。”

日本面对来自中国的压力,国内越来越多人要求增加国防开支,因此日本预料会审时度势,重塑自身防卫战略。

韩国也是强烈谴责俄罗斯,参与国际制裁俄罗斯。韩国当选新总统尹锡悦被视为亲美,预料将一改前任文在寅的亲华立场。

韩国最大在野党国民力量总统候选人尹锡悦在3月10日总统大选以微差胜出,当选后不到五个小时,尹锡悦就和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分析指出,在俄入侵乌克兰等严峻的国际情势下,拜尹通话突显韩美同盟“坚不可破”。对美国而言,韩国向美国靠拢是好事,意味着未来的国际重大行动,韩国不会缺席,符合美国的战略意义。

印度态度模棱两可
安理会议决上投弃权票

印度军备高度依赖俄罗斯,对俄不敢强硬,态度始终模棱两可。印度对联合国安理会谴责这次侵略的决议,投了弃权票。

彭博社分析说,印度是俄武器的最大买家,印度的许多战斗机、潜水艇及坦克都是俄制。如要印度替换现有的全部俄军备,转向其他国家购买,损失动辄数百亿美元。因此要在军备这一环与俄罗斯脱钩是办不到的。

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远东联邦大学的区域与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卢金说,印度与俄罗斯有数十年的特殊战略伙伴关系,虽然比不上苏联时代,时至今日莫斯科仍然是印度的重要战略伙伴国,与美国同等重要。他也说:“这两个国家并没有重大的争端,在欧亚多强力量平衡上,彼此有共同的基本利益。”

在美国的印度太平洋战略上,印度有一定的重要性,四方安全对话(Quad)其余三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也不想对印度过度施压,避免公开撕破脸。

虽然如此,现在美中俄三方角力,印度想置身事外没有这么容易,最后可能得被迫选边站。

印度智库塔克夏拉研究所研究员阿迪亚说,印度外交政策的一大关注,就是俄乌战事的结果如何影响中俄关系。阿迪亚说:“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莫斯科将进一步靠向中国。”

此外,莫斯科开始与巴基斯坦加强接触,巴基斯坦是印度宿敌,印度自然不想这样的情况出现。分析说,一旦印度加入美国等制俄阵营,俄可能与巴国拉近关系,到时南亚的局面将更趋复杂。

亚太区与西方关系较弱国家
都不愿意采取行动

与美国相比,俄罗斯在亚洲的影响力微乎其微,但亚洲的反应要复杂得多。

亚太地区只有日本、新加坡、韩国和澳洲同意制裁俄罗斯,但那些与西方关系较弱的国家都不愿采取行动。缅甸军政府甚至称俄军入侵是“正确的做法”。

如同印度,向俄罗斯购买军备的亚洲国家不少。俄国出售军备给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缅甸,越南更是俄罗斯在东南亚最大的客户。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19年,越南超过八成的军备进口来自俄罗斯。

为了对抗中国,越南已经向俄国购买数十亿美元的榴弹炮、飞机和潜艇,成为东南亚最有战斗力的国家之一。

印尼多年来加强了与俄罗斯的经济和国防联系。雅加达比纳努桑塔拉大学国际关系专家拉哈贾说:“印尼不认为俄罗斯对全球政治构成威胁,或把俄罗斯视为敌人。”

作为美国盟友的泰国除了呼吁和谈之外,对俄乌战事没有什么发声。菲律虽然谴责入侵乌克兰,但没有点名俄罗斯。越南没有将俄罗斯列为侵略者,而是呼吁有关各方保持克制。

分析说,普京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形象是不错的,在冠病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俄罗斯向菲律宾、越南和老挝捐赠了冠病疫苗。而最支持俄罗斯的是缅甸,缅甸政变后,俄罗斯继续向缅出售武器。这次俄入侵乌克兰,缅甸甚至对俄国表达支持。

唇亡齿寒 邻近小国害怕被并吞

乌克兰如果被俄罗斯占领,那将是乌克兰周边邻国的梦魇开始。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及斯洛伐克等都害怕被俄罗斯并吞。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3月初向到访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表达了中欧小国的担忧。他当时警告,普京不会止步于乌克兰,全球各国必须竭尽所能协助乌克兰。出于危机感,立陶宛激烈反俄,呼吁欧盟加大对俄制裁。

波兰、捷克和斯洛文尼亚三国的总理作为欧盟代表,3月中不顾自身危险,乘火车走访乌克兰首都基辅,公开展示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支持。这场冒险之行非常仓促,也高度保密,就连他们的家人也是看了新闻才获知此事。

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捷克总理菲亚拉和斯洛文尼亚总理扬沙确实勇气可嘉。因为当时战局对乌克兰很不利,俄军大部队前进,乌克兰仍处于挨打。

这三国都在关键时刻展现不畏艰险的决心。他们这么做是因为唇亡齿寒,如果不以实际行动救助也是弱势一方的乌克兰,一旦乌克兰为俄所占,自己日后也必然沦为俄罗斯的鱼肉。

捷克曾经历过布拉格之春,体会在强权暴政下的痛苦。回顾历史,1968年1月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出现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风风火火的势头,却在同年8月被苏联与其他华沙成员国武装入侵而结束。

小国提供乌克兰武器
芬兰瑞典考虑加入北约

历史上波兰被数次占领亡国,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一战波兰属于俄罗斯,被德国占领,二战波兰再次被德国占领。因此对于侵略有切肤之痛。

其他邻近小国纷纷提供武器给乌克兰。芬兰和瑞典不是北约成员国,俄乌开战后,这两个国家都考虑加入北约。芬兰与俄罗斯曾在1939年至1944年发生过两次战争,芬兰因此损失了大片领土。

多国保持观望 不愿选边站

俄乌开战后,国际社会除了一致强烈谴责,许多国家仍是观望,避免卷入其中。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庄嘉颖接受《联合早报》访问说,各国始终还是利益考量。“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友,与俄罗斯也有长期领土纠纷,或许觉得立场须比较强硬。韩国虽然一样是美国的盟友,不过需要俄罗斯帮忙处理与朝鲜的分歧,所以会比较谨慎。印度向来与俄罗斯关系良好,认为自己有独立立场,同时又依赖俄的军事配备,态度较为模糊。”

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江雨接受早报访问说,这次响应欧美制裁要求的主要是西方国家和为数不多的其他国家。在西方国家内部,各国的制裁措施的广度与强度也与他们和俄罗斯的经济依赖度有一定关系。对那些不直接属于西方阵营的国家来说,更是缺乏制裁俄罗斯的动力。

王江雨说:“这里有一个正当性的问题,即这一系列的制裁并不是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所以其他在政治上并不属于美国盟友的国家,在国际法上并没有义务参与制裁。而在实际政策上,国家趋利避害的天性也使得它们不愿意去采取破坏与俄罗斯关系的措施。换言之,大多数国家是不愿意选边站的。”

联大特别会议3月初通过强烈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并要俄军立即撤出的决议,不过决议不具有约束力。国大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吴木銮受访说,很多国家在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上支持谴责俄罗斯入侵的决议,说明全球多国都愿意表态,但问题是联合国没有机制去处理侵略问题,很难实质地集体对付俄罗斯。

吴木銮说,这涉及国际制度设计的问题,有太多的“否决点”(veto points),阻碍了对重大事件的应对。这些是大家往后应该反思、如何改革并且消除积弊的问题。

赞一下
(3)
60%
赞一下
(2)
4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