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泽远:围绕中国经济的舆论战

时间:2024-01-22 08:1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于泽远:围绕中国经济的舆论战

如何看待当下与未来一个时期的中国经济,中国官方与西方舆论呈现出唱多与唱衰两种相反的结论。不夸张地说,双方正围绕中国经济展开一场激烈的舆论战。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GDP增长5.2%,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完成,经济增速排在了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官方的结论是,尽管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但中国经济依然保持强大韧性,再次夯实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1月19日,中共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在2023年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上要求,要深刻认识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成就,全面、辩证、长远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助力提振发展信心,稳定改善社会预期,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上月召开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承认,中国经济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问题,但中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近期以来,中共政治局常委蔡奇、王沪宁等人都要求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针对的就是近年来西方主流舆论以及中国国内不少人对中国经济的唱衰和缺乏信心

对于西方主流媒体如何唱衰中国经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在研究报告《荒谬的叙事:西方兴起“中国崛起顶峰论”的梳理及应对建议》中,分析了近期“中国崛起顶峰论”的四种逻辑,并指出其现实危害,呼吁打好针对“中国崛起顶峰论”的舆论反击战。

报告指出,自美国学者哈尔·布兰(Hal Brands)和迈克尔·贝克利(Michael Beckley)于2021年秋季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等期刊发文撰书,提出“中国相对实力已经见顶”“中国崛起已终结”“中国衰退已开始”等观点以来至今已两年,外媒唱衰中国的声音就不绝于耳,并且在2023年上半年以来愈演愈烈,呈明显升级加强态势。

以《华尔街日报》为例,其中文官网推出“中国经济放缓”专题栏目,从2023年8月至2024年元旦,已发表160余篇文章,包括《中国40年经济繁荣落幕,接下来会怎样?》《中国青年就业市场宛如梦魇,国家面貌正在改变》《中国经济困境堪比30年前的日本?可能更甚》《中国经济陷入恶性循环》《中国经济恶化背后根源:民众对政府政策没有信心》等在海外引起舆论共振、被广泛传播的多篇“爆款”文章。

报告认为,该轮“中国崛起顶峰论”就是新版的“中国崩溃论”。但相比于过往25年层出不穷的“中国崩溃论”,这轮舆情规模最大、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大、来源最广。

不同于以往集中在美国的“中国崩溃”论调,本轮“中国崛起顶峰论”荒谬的叙事正传向欧洲、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的媒体与学者圈,质疑中国发展的规模、频率、范围等均远超以往。美国政府也进一步推波助澜,如2023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就称中国经济为“定时炸弹”,对中国国际形象、声誉进一步造成负面影响。

报告称,除了范围大之外,本轮“中国崛起顶峰论”逻辑更为“精细”,让有心为中国辩护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相比之前针对中共的“政治崩溃论”,此轮崩溃论调聚焦中国疫情后经济数据低于预期的具体表现,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决策层的根本问题。虽有媒体、学者对中国表示信心十足,但都难跳出“唯潜力论”,缺少对中国发展前景有效辩护。

“中国崛起顶峰论”的叙事逻辑,包括:近年来中国经济数据反映了深度结构与模式问题,且经济下行是中长期必然趋势;经济问题反映中国决策层错误的估计和选择,经济政策及“稳信心”措施将持续摇摆无力,意识形态阻碍提振经济;中国经济疫情后反弹疲软,且中、美两国后疫情时代预期与现实产生极大反差,盲目看好中国经济前景缺乏事实依据。

报告称,“中国崛起顶峰论”论调正在与国内部分舆情形成共振,企图全方位抑制、挑拨、影响中国经济、社会、民生等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危害,包括放大市场悲观预期,影响外资对中国的判断;刺激投资者情绪,导致股市剧烈波动;掩盖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扰乱民心影响中国国内团结;影响中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报告认为,此轮“中国崛起顶峰论”明显是配合美国对华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的新一轮舆论综合攻势,试图干扰与针对中国经济增长势头,需要以“歼灭战”的方式还以颜色。

不过,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未必是西方舆论渲染的结果;比如股市、房地产市场低迷,地方债务扩大以及消费乏力等等。要破除外界对中国经济的质疑和唱衰,最根本还是要在改革开放、做大经济蛋糕、提高民众收入等提振社会信心方面下足功夫,否则很难收到实际效果。

热度: ° | 返回联合早报首页 可查看更多内容。
赞一下
(19)
95%
赞一下
(1)
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