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经济,欲言又止

时间:2022-05-18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中国知名经济学者李稻葵这几天在互联网上成为众矢之的,全因上周六他在“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的一番言论。

李韬葵在论坛上提出的两大论点,在社交媒体广泛流传:一是两年抗疫让中国老百姓的平均寿命延长了10天;二是在工厂旁边建隔离设施,一边生产一边隔离。

对于第一个论点,有人讽刺,按照这个逻辑,岂不是“年年抗疫年年赚,人人再活500年”。第二个论点则被网民总结为“集中赢”“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肯定能赢”。

不过,绝大多奚落李韬葵的网民,恐怕都没有听完他的完整演讲。

两年抗疫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延长10天,确实是李稻葵所言。那场论坛上,他做了一个很粗略的估算,如果以美国死于冠病的人数为参照,要是中国没有做好防疫,过去两年会有400万生命损失。

据他计算,中国目前人均寿命为77岁,如果因为疫情提前去世的人年龄在60岁或65岁左右,挽回这些生命,相当于让每个中国人平均增加了10天的寿命。这笔账算得很粗糙,但李稻葵的意思很明确,即过去两年的抗疫是有成效的。

中国媒体人连清川在一篇文章中不客气地批评,一个国家人均寿命的延长,依靠的是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因为一个流行病的控制,全民的寿命就得到了增加,“李教授侮辱的是中国人的智商,还是侮辱我们国家40多年来筚路蓝缕,无数人贡献了智慧、努力和血泪的市场经济与社会福利事业”。

不过,那只是李稻葵演讲的前部分。随后,他谈了消费与寿命的关系。据他估算,中国人均消费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会让人均寿命增加或减少10天。换句话说,1%的人均消费增长,相当于两年抗疫挽救的400万生命。

李稻葵因此指出,中国当下面对的其实是“两个战场”,一是保住疫情不要扩散,直接目的是减少生命损失;二是保经济,保住生产线和产业链。

对于后者,李稻葵更是忧心忡忡地疾呼,美国正希望生产链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中国“不能自毁长城,只忙着减少感染,产业链忘记了”。这也是为何,他提出了后来被网民讥讽为“集中赢”的做法。

李稻葵还对疫情导致收入下滑,产生心理阴影,影响未来消费意愿的趋势发出警告,呼吁政府向低收入家庭发钱。

这名经济学家兜兜转转绕说了一堆,要传达的核心意思其实是“保经济就是保生命”,只是后来在被广泛转发的媒体报道中,他提出的“两个战场”只剩下了抗疫。

有人会问,既然是这个意思,为何不明说,却要绕一个大弯子?

平心而论,在中国当下的环境中,“李稻葵们”可能比谁都清楚,有些话能直说,有些话不能直说;有些话要婉转地说,有些只能欲言又止。在中共决策层定调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中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后,讨论抗疫模式的空间已大大缩小,更不允许轻易质疑“动态清零”,因此有些观点和立场,只好拐弯抹角地表达出来,这也是中国式的话术。

这样做的不止是李韬葵一人。官方前天公布4月份的经济数据后,欲言又止的克制文风,出现在好些银行、证券公司的分析报告中。一名做金融的朋友用开玩笑说:“如果写‘迎来缓慢复苏阶段’,意思就是说‘一时半会儿好不了’。”

李稻葵的话被断章取义,招来一片骂声,说到底是因为他被误解为替官方的抗疫政策辩护,而骂声背后恰恰是长期严格防疫的状态下,中国社会对迟迟无法走出抗疫困境的焦虑和不满。李稻葵提出的“保经济就是保生命”,其实也代表了经济学界的主流想法,即抗疫再成功,若经济被拖垮,民生都无从谈起,甚至可能影响大局稳定。

从近期官方的各种动作看,中国高层应该也意识到经济敲响了警钟。上周以来,上海加快了复工复产和复商复市的进度,以期早日挽回社会和市场的信心;中国国务院常委会也释放稳就业、稳经济大局的信号;中国副总理刘鹤昨天在全国政协的一个专题协商会上,也给信心受重创的科技企业打强心针。

中国经济正经历2020年疫情暴发后的又一个“至暗时刻”,“动态清零”之剑高悬下,抗疫和经济的平衡在中国社会不能被无约束地讨论,但这并不表示这个矛盾不在;相反,这很可能是中国在下来一段时间面临的主要矛盾。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