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在“硬隔离”中“动态清零”

时间:2022-04-28 07:4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沪声纸述

上个周末,微信里的上海聊天群组都在疯传一份文件:“上海要‘硬隔离’了!”

这份落款为浦东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红头文件,要求所有封控片区和楼栋在当晚完成“硬隔离”,并安排保安24小时值守。文件没有解释什么是“硬隔离”,但网民随后发出的照片显示,不少封控楼栋四周围起铁丝网,还有道路被钢板隔断,禁止通行。

事实上,“硬隔离”做法并非上海首创。过往报道显示,早在2020年冠病疫情暴发初期,深圳和武汉就对出现病例的楼栋和小区进行围挡分隔。西安、长春等多地也都曾采取硬隔离措施。但直到上海这个超大城市采取“硬隔离”后,这一措施才真正进入舆论视线,引发广泛讨论。

“硬隔离”在上海推行当晚,一些小区居民就把铁门撞开,将围栏推倒。民间的强烈反弹,不仅因为这种做法存在安全隐患,也因它虽有“隔离”之名,但实际防疫效果存疑。有网民怒骂:“什么硬隔离,不就是把人当牲口关吗?”还有人调侃:“先是‘静默’,又是‘硬隔离’,每天都在长知识。”

“硬隔离”的确是上海民众在本轮疫情中接触到的又一个新词,在此之前,还有“全域静态管理”“静默期”“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以及“社会面清零”。别说是普通百姓,就连新闻媒体都要花些时间,才能搞懂这些词都是什么意思。

比如一向出现在财经新闻中的“静默期”,通常是指上市公司在挂牌、公布财报等特殊事件前后不对外发布信息的时期。但在本轮疫情中,“静默期”指的是居民不得收快递、组织团购、点外卖的时期。我居住的楼栋,就一度因感染者增多而被要求“静默五天”。

又如“全域静态管理”,这个词源于比上海早一步实施全城封控的吉林市,指的是封控区人员禁止出户、管控区人员禁止出小区、除了必要服务企业员工、参加防疫的公务员、志愿者和民警,其他人均不许在市内活动。

而“社会面清零”则是在去年底西安暴发疫情后被创造出来。当所有新增病例都是在隔离区域内发现,不存在社会面疫情传播,即是实现“社会面清零”。

防疫新词层出不穷,反映出官方应对形势变化的实际考量。例如随着病毒的传播力逐渐增强,追求零感染的绝对“清零”已难如登天,于是有了“发现一起、扑灭一起”的“动态清零”,以及将感染者控制在隔离区域的“社会面清零”。

但部分拗口说法既令人费解,也暴露出制定政策时缺乏准备。例如难以联想的“硬隔离”,若不是看到照片,谁能想到是如此粗暴的措施?再如从四天延长到近一个月的“全域静态管理”,让一度物资紧缺的朋友抱怨:“早说是封城,我就多囤点食物了,也不至于挨饿断食。”

吊诡的是,如今作为各地政府防疫目标的“社会面清零”,在提出之初几乎受到舆论一面倒批评,指西安政府是因清零不力而玩起“掩耳盗零”的文字游戏。也有人担心基层为实现“社会面清零”而采取“一刀切”做法,只要有一个人感染,就将整栋楼居民都转移隔离。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难以实施全城封控、全民核酸等“清零”措施的香港疫情趋缓、向外界逐步开放之时,中国官媒《人民日报》本周的评论却指,香港形势向好绝非是“与病毒共存的‘躺平’带来”,而是证明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及“动态清零”总方针,才能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

这篇评论令中国网民大为不解:“香港这样都能叫动态清零,让上海、吉林和瑞丽情何以堪?这难道是一国两制下的动态清零?”

在全球多数国家都迈向“与病毒共存”之际,仍坚持高压“清零”政策的中国必然面对更大的压力与质疑。作为人口众多、各地医疗资源悬殊的大国,中国选择的防疫策略是从自身国情出发,也根据形势进行过调整。但若公共宣导无法清晰解释相关考量,反倒玩起文字游戏,不仅无助于推动民众配合防疫措施,还让难以统一思想,让未来政策转向变得更加困难。

当越来越多城市陷入“全域静态管理”,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都开始亮红灯之际,“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迫在眉睫。让防疫政策及其宣导更加实事求是,或许是一个突破口。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