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赟:美国何以成为世界之敌

时间:2024-02-13 07: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纪赟:美国何以成为世界之敌

王飞凌先生在《美国、世界帝国与世界秩序》(《联合早报》1月10日言论版)中,提出了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即美国一方面确实为世界付出很多,但同时不少国家也“把所有坏事都往美国身上甩锅”。这个现象颇耐人寻味。

我有位中国学界的朋友,有着刀子嘴豆腐心的急脾气。他与很多学界中人一样是自由派,却偏偏有个建制派的老爸,二人经常因政见不同而闹到不可开交。我一直劝他把政治与家庭分开,一家人可以完全不谈政治和睦相处。但好笑的是,他父亲虽然特别反日,却坚持要买日系车。看来这种反美反日,不少人都只限于精神层面,是“柏拉图式的反美反日”。世界上不少国家的贪官,也都实现了“坚定的反美立场”与“强烈的赴美意愿”之间的完美结合。在各国黑来的钱,最终还是要放在一个保护私产并尊重个人权利的国家才会安心。

一些国家的左派网红也是如此,他们“反美反日是工作”,利用这种民族主义来收割民间的韭菜才是目的与追求。因为目前“反美日”已经与“爱国”完全绑定,不但白赚个爱国的名头,还能在网络群氓那里赚来真金白银。爱国的尽头不过就是“带货”而已。深谙“流量密码”的爱国者总说,人们买的美国货,会成为美军的子弹。这话真假姑且不论,但人们给这些人的每一分钱网络打赏,都十之八九会为这些“反美斗士”在美国购置房产添砖加瓦。《道德经》曰:“飘风不终朝”,极端者在思想上最不稳定,极左故而最容易变为极右。早年刺杀摄政王载沣的革命者汪精卫,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梅思平,大陆政府的建党元勋陈公博、周佛海,都迅速变脸成了日伪汉奸。任何形式的爱国主义,一旦如此戏剧化,就注定只是夹杂了私货的表演。

爱国者可以在流媒体上大言不惭地胡扯“中国2000块的工资,生活水平会比月入3000美元的美国人还要高”,最终却在他口中“水深火热”的美国购房定居。在准确地找到民粹主义的命门后,他们用“某国可以说不”“某国不高兴”来作为噱头赚得盆满钵满,转头却将民间挑起的愤怒,马上变现为美元并移民美国。这些人既可以用“逢美必反”来挣现在的快钱,未来等“逢中必反”有市场了,也会无缝切换马上转向。对他们而言,一切只是生意,反美与反中,重要的是能否带来利益。

美国是完美的吗?它非但不完美,历史上也很少有国家像美国这样令人生厌。正如不少人所嘲笑的那样,美国没几百年历史,早期欧洲上层就对美洲充满了偏见与蔑视。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对美国不屑一顾,他在《风俗论》(Essay on the Manners of Nations)中充满偏见地认为:“新大陆人的智力不及旧大陆人那样发达”。在欧洲精英眼中,美国是一片文化沙漠与精神荒原。英国大作家狄更斯就认为,美国充满了“吵吵闹闹的冒牌货、傻瓜和骗子”。法国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认为,整个世界的美国化将是人类末日。再加上美国标新立异的政治制度也与欧洲有别,使得欧洲的政治精英同样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来蔑视美国的一切制度建构。

到了20世纪,随着美国国力惊人增长,旧大陆对美国就不但蔑视,更增加了畏惧之情。在美国扩张主义之下,中美洲、亚洲都爆发反对美国强权主义的浪潮,欧洲以法国为代表,更是对美国文化入侵充满疑虑。这种情况随着二战之后冷战的开始,有了新发展,即意识形态之争被带入对美国的批判之中。我记得小时候读的《中国少年报》,经常看到各类反美宣传,让我们以为美国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至今日,食不果腹的朝鲜民众,大概还会在心中真诚地同情那个想象中的悲惨美国吧。此外,伊斯兰阵营由于美国中东政策对以色列的袒护,也导致反美情绪数十年如一日地持续高涨。如今入侵他国的俄罗斯、攻击民用商船的胡塞武装,都是最反美的势力,但他们的反美更可能是针对现代文明观念,反美国或西方只是表象。

今时今日,美国是不是真的问题丛生?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如此。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矛盾、居高不下的犯罪率、失控的枪支管理,再加上对外穷兵黩武、移民问题、毒品泛滥等,任何一项拿出来都可以对美国一黑到底。但这依然挡不住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扎堆涌向美国,美国也一直在科学技术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这就不仅因为那里有最好的大学教育与创业创新环境,更因为这背后有一套足以提供支撑的制度体系,虽然这个体系依然问题丛生。

所有这些都表明了美国的活力,也让那些由于文化导向、政府导向,以及意识形态导向的各类反美主义,稍显苍白无力。美国既非宿敌眼中的地狱,也非完美无缺的天堂,它充满了各种严重的系统性难题,却依然以一种短期内无可撼动的实力,引领这个世界。

作者是本地文史爱好者、宗教研究者

热度: ° | 返回联合早报首页 可查看更多内容。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