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裕尼:“华文学习断层”带来的重大影响

时间:2022-01-03 07:3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观点碰撞

本地时事评论员林义明在12月18日《联合早报》言论版发表的文章《我们真准备好了吗?——中国崛起的语文挑战》(以下简称“林文”)中,提到CNBC财经网记者最近采访了10位本地中国科技公司的现任或前任员工,所有的受访者都反映一个现实:即便是中国科技公司在面试时使用的是英语,一踏入公司,面对的却是一个中文世界。其中一位受访者自称华文水平“一般”,感到穷于应付,不得不知难而退,黯然离开。

林文指出,随着中国资金大量流入新加坡,中国公司在新加坡大刀阔斧地扩展业务,对中文人才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但让人感到窘迫的是,这个华人占了四分之三人口的国家所培养的中文人才,却不足以满足需求。

林文认为,新加坡推行双语教育多年,培养出来的年轻人虽说大多能说华语,但不少水平流于表面。即便是通过特选学校,以及允许更多学生修读高级华文来培养中文人才,他们的华文学习之路也止于中四。在考获中四高华及格之后,这些“中文人才”就跟中文说拜拜了;继续在初级学院选修华文的文科生为极少数,理科生更是凤毛麟角。

笔者认为,林文发出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已经在新加坡显现;学好华文以乘搭中国经济列车已经不再是一句空洞的话语。二、由于“华文学习断层”,导致新加坡历年成批培养的高华人才,无法发挥应有的最大潜能,应对中国经济崛起的语文需求。后者无疑是对新加坡实行了数十年的“双语教育”政策的成效敲响了警钟。

读完林文后,笔者不禁想起今年早前在《联合早报》读到的两篇文章:古嬿卉老师的《对华语的饥饿感》(5月15日《联合早报》言论版),提到有一个青年曾经告诉她,他不要学华文,他只要以后不跟中国做生意就好了。古老师认为,这个青年无法预知这将为他带来多大的损失。

何锦全老师的《鼓励母语学习还须靠经济利益》(10月8日《联合早报》交流站),提到一个华文成绩不错的小五学生告诉她,他不讨厌华文,但不知道为何学习华文。何老师只能把中国这块利益大饼搬出来和他分享。学生听了后回应说:“我以后只想在新加坡做工。”何老师指出,这名学生的回应也道出了许多学生的语言价值观——通商和沟通只需英语就够了。

的确,很多不喜欢读华文的学生,或不讨厌华文,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读华文的学生,都抱着一种我只要不去中国做工,我只要不和中国人做生意就好啦,学不学好华文并不重要;只要懂英文,就能在新加坡做工,和英文语系国家的人做生意的心态。

记得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人对这样的情形预言说,你不找中国人,中国人会来找你。中国资金的涌入,为本地创造的就业机会不仅局限于高科技领域,还有金融保险服务业、电子商务等等。这不是简单的会说华语,看得懂华文就能应付的,还须具备相关工作的华文专业知识。

在看待学生学习华文华语止于中学断层的问题上,我们一直都抱着一种乐观的态度,认为在中小学打下的华文基础,即使在离开学校后还给老师;如果以后工作上有需要,只要从封尘的箱子底下翻出来,下一番苦功、做一番恶补之后,便能应付工作所需。

然而,笔者认为,学习语文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除了能读、说、听、写之外,还必须要有文化的根基来丰富语文的内涵,将来在专业领域的学习上,才能走得远。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沉淀。

对中小学生而言,母语是身份的认同,必须学好母语,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根;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来还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所以学习华文很重要。像这类的道理,可能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听得懂。

就这一点,笔者认为,家长能扮演一定的角色。如果家长认可并意识到将来华文华语的重要性,明白让孩子多掌握一种语言的好处,就会在家里营造讲华语的环境,制造讲华语的机会,让孩子多参加和华文华语有关的课程与活动,对学习华文产生兴趣,而不觉得学习华文是一件苦差事。

不过,要让“双语教育”所培养的一批批年轻人在离开学校后,能在所需的工作上发挥华文应有的潜能,我们就必须重视“华文学习断层”的问题。

笔者在8月21日《联合早报》言论版的文章“母语水平滑落的影响”里提出两点建议:一,拉长莘莘学子学习母语的时间,从小学、中学、初院/理工学院到大学。因为有足够长的时间接触母语,得以扎下深厚的母语基础,即使将来进入讲英语的职场,也不会那么容易荒废掉;二、母语成绩作为升上高等学府的必修科目,必须及格。通过考试这一途径,成为学生学好华文的动力。

面对中国崛起的语文挑战,我们真准备好了吗?答案显然是: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从事秘书工作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