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刚:找回自我繁衍的本能

时间:2021-11-24 07: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吴俊刚专栏

世界人口现在约79亿,再过20几年,估计要达到90亿。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报告说,除非采取行动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驱动因素,否则大约有100万种物种“面临灭绝,许多物种将在几十年内灭绝”,主要是因为人类的自我繁衍力太强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越来越大 。

有人因此在1990年代发起了一个人类自我灭绝运动(Voluntary Human Extinction Movement,简称VHEMT),主张人类应放弃生育,自愿灭绝,保护地球。这当然是太极端了。吊诡的是,现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包括新加坡)面对的不是生太多的问题,而是生太少。人口生育率下降成了许多政府的棘手问题,大家千方百计鼓励生育,但效果都不理想。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生育率下降的地方几乎都经济发达,基本生活条件远比生育率高但经济落后的地方好。莫说西方发达经济早就出现生育率下降的问题,即连现在的中国,也开始担心生育率下降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生活条件好了,人们衣食无忧,照理生育率应该上升才对,为什么反而下跌?

从现象观察,导因应该是城镇化。因为城镇化使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土地,也改变了传统的“正常”生活作息。依附土地的生活(如农耕)有其强大的稳定性,养儿育女的观念是天生天养,农事也需要能代代相传的家庭劳动力;城市生活则极具流动性,多数人靠打工为生,自给自足,观念是少生少负累。这是问题的关键。

以我们自己的经验说,二战后,绝大多数人还是生活在农村或乡下,依附于土地,生活简单而“正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而人口自然生育繁衍,那时也没什么节育手段与合法堕胎,因此出现了我们婴儿潮这一代,一个家庭养四五个孩子很平常。之后,经济发展,教育普及,市区重建,城市化步伐加快,又大力推行两个就够了的节育运动,于是人们越生越少。

城市化就是去乡村化,把人们拔离土地,家庭不再需要养猪养鸡种菜的劳动力。其次,城市生活复杂化,物质诱惑也很多,人们懂得节育,为享受生活延迟生育,又有合法堕胎,因此,人际关系改变,传统家庭观念也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普及,女性解放,又能独立谋生,嫁娶和生育也变成次要。在其他经济发达和高度城市化的地方,情况大抵也是如此。

当我们蓦然回首,惊觉生育率大跌时,似乎也已经大势已去了。这些年来,政府绞尽脑汁,出尽法宝鼓励生育,令我们这些曾经在贫苦中挣扎成长的一代人羡慕不已,设想当年父母若也能得到这么多的帮助就好了,很多人也不必为了帮补家庭收入而辍学,或错失升学的机会。可现在的人却一直还嫌不够,不生或少生的理由也越来越多。最后总结陈词:结婚生育是个人决定,国家管不着。

的确,生育是个人决定,但这种个人决定的总和,后果却可小可大。当人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大生特生,国家经济又还未发展时,就出现我们这些建国一代青少年时期的情况,一穷二白。反过来,越来越多的人不生育,生育率掉到替代率(2.1)以下时,就会成为国家的大问题。因为这意味着人口会迅速老龄化,有生产力的壮丁不够,久而久之,人口萎缩,经济也难以高速运转。若听其自然,后果堪虞。

人类史上,最糟糕的例子是种族灭绝。好些曾经辉煌的民族(如玛雅人),就是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繁衍而湮灭。在丛林法则时代,无法抵御强大的外敌入侵是灭亡的主因。但在现代的发达经济体,人们却是主动选择不繁衍。为此,美国和欧洲国家最后都只能靠大量引进移民,弥补本土人民生育的不足。

新加坡也是如此。前总理吴作栋在《登高望远》一书中透露,2011年之前的那几年,新加坡每年引进的永久居民约5万人,之后是每年7万人。到了2008年几乎达到了8万人,数目之大令人震惊,也引起本地人的强烈反弹。之后才逐渐回调至每年约3万人左右。

但回头想想,如果不引进移民,新加坡经济还能否持续蓬勃发展?别忘了,除了永久居民,我们还引进了数十万持工作准证的外来劳工。随着生育率不断下降,人口快速老龄化,加上本土年轻公民超过六成从事的是PMET(专业人士、经理、执行人员、技师)的工作,若不引进外劳,哪有足够的本地劳工来做建屋、造桥、修路等劳力活?其实,我们连医护人员也必须大量从外国聘请,否则医院、养老院等去哪儿找所需的人手?

但这些也只是权宜之计。根本要解决的还是生育率低下的问题。那我们还有什么办法?举凡可以想到的点子大概都用上了。从怀孕、生产、育婴、学前教育等等奖励和辅助措施,几乎无所不备,但似乎都没起太大作用。过去两年,很不幸的又遭遇冠病疫情,进一步打击人们的生育热情。

我们还在紧张地与病毒周旋,但不能就此把生育率问题撇在一边。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其实也没停歇。最新的尝试,是今年4月至7月,连续举办了七场对话会,以了解新加坡人对婚姻和育儿的看法。参与者包括情侣、未生育的夫妇,以及育有孩子的夫妻等。

协助管理国家人口及人才署的总理公署部长英兰妮日前对新闻界透露,从对话会的反馈来看,除了得继续关注生活费、住屋、托儿服务和孩子的全人教育,对灵活工作安排的要求也须重视。此外,对于有生育问题的夫妻,也应给予更完善的协助。政府希望明年完成相关的政策检讨。政府将出台什么新措施,已是呼之欲出了。

但新措施能否激发人们更大的生育欲望,也只有时间才能证明。本来,生物繁殖后代是自然的本能,因为不繁殖就等于走向灭绝。但城市人脱离了土地,也等于脱离了自然,并逐渐失去了自然的本能。我们现在有个塑造“大自然中的城市”(City in Nature)的愿景,这是不小的挑战。但更大的挑战是我们能否也重新找回自我繁衍的自然本能?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

当人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大生特生,国家经济又还未发展时,就出现我们这些建国一代青少年时期的情况,一穷二白。反过来,越来越多的人不生育,生育率掉到替代率(2.1)以下时,就会成为国家的大问题。

赞一下
(4)
80%
赞一下
(1)
2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