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品海:推动香港北发展的六点建议

时间:2021-10-24 08:4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香港01

作者:于品海

不少人认为香港需要另一个麦理浩,因为他曾经为香港发展和建设树立了榜样,新市镇全面发展就是他的杰作;亦有人认为香港需要一位李光耀,他让新加坡人能够居者有其屋,从没有听闻新加坡会因为居住发生争吵,更没有人担心楼价负担不起。这些讨论反映香港人是如何渴望解决居住困难,对政府的怨言亦多集中于此。建制派对今年的施政报告大加赞许,更多人宣称政府吸取了他们的建议,看来大家对政府能够改变思路、大刀阔斧解决居住问题颇感认同。

香港人心思变,这是不争的事实,住房是其中最大的社会共识,不论蓝黄。这一次施政报告扭转了多年来政府不愿意触碰新界土地权益的弊病——几年前提出大屿山东部填海,耗费数千亿,耗时十多年,亦忌讳打新界土地的主意,这一次至少在精神上迈出了第一步。社会也普遍支持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发展策略,它让大家感觉到变化终于到来,但不少人在认同的同时却质疑政府的执行力,他们甚至想像不到在有生之年可以入住新屋,享用新设施。一些年轻人甚至提出,就算要等二十年都可以,只要不再烂尾就大幸了。

全面发展新界北是《香港01》多年的倡议,施政报告在概念层面认同将新界北部发展为香港的第二极,我们表示赞许。这项倡议的主题包括:开拓土地,强化居住、産业、公共服务设施的供应,在港岛北、九龙区之外建设另一个中心区,支撑整个新界北的全面发展;彻底改善香港人的居住环境,包括解决就业,交通,医疗,教育的供给,提升香港人的生活品质,真正满足香港人对优质生活的向往;全面与内地,特别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尤其要与深圳融合,让香港经济发展走上一条高産值新路,让香港人的收入能够显著提升。

改革不能只想着“较彻底”

新界北是一个曾经被遗忘的地方,可能香港的文官很害怕与乡绅们打交道,总觉得犯不着触碰这片区域的土地。结果是深圳高楼林立,新界北却有不少荒郊野岭。施政报告将“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摆在了桌上,展现了新思维,但我们见到的还是“愿景”而已,因为推动发展所需的政策环境依然欠奉,甚至在施政报告的字里行间依然感受到各种碍手碍脚的忧虑。对此,我粗略提出六点意见。

首先,施政报告认为政府有足够土地为市民在十年内提供接近33万个公营房屋单位,比提出““北部都会区””之前的“数字略高”。如此全面推动“北部都会区”发展却在房屋供应上只做到“数字略高”是匪夷所思。政府很诚实,因为在一份看似振奋人心的施政报告里,特首只追求“较彻底地解决香港市民‘住’的问题”,一个“较”字将所有压力都卸掉,更暴露了政府对前景并不如建制派乐观。相对于大陆政府在脱贫议题上的“一个不能少”,特区政府的决心是不足的。这是人的问题还是制度问题?我认为是人的问题,反映一部分人思维与行事墨守成规,未能识变从宜,缺乏政治魄力。用香港这一制无法与内地制度的效率相比较作推搪之辞,更是狡辩。

在反修例骚乱的早期,香港治安部门以及管治团队进退失据,在战略和战术层面都无法展现执法决心,更无法引导社会及早认识示威是如何逐步变化为恶劣暴力违法行为,一直到《港区国安法》出台,官员们才意识到暴力事件早就达到国家安全层次。《香港01》认为,疫情、暴力事件、劏房都必须“彻底”解决,只有这样,香港才能翻过新的一页。如果政府真心实意提出发展新界北,就不应该只抱持“较彻底”的态度,而是应该展现足够魄力,把握这次机会彻底改变新界北土地格局,全面从制度上扭转住房供应的结构性桎梏,全面解决香港的住房问题,让香港聚焦发展,而不是继续为基本居住权而烦恼。

重拾土地主导权是应有之义

其次,除了提出土地的规划整合,收回私人拥有土地作湿地保育,全面扩展交通网络之外,在政府如何增加可发展公营房屋用地方面,施政报告欲言又止。它一方面提出修改祖堂地法例,让该类土地拥有者更容易处理産权转让,但并没有提出政府将如何获得这些土地,让解决居住问题得到切实保证。就算在回收棕地上,施政报告只是提出“超过一半的棕地已纳入多个发展项目内”,但这些将会是私人发展回收还是为兴建公营房屋而回收,报告避重就轻。施政报告指出“预计政府未来几年收回的土地将高达700公顷”,但它们是否属早已规划的部分,不会增加住房供应,还是属于政府一直强调的“土地共享先导计划”,要依靠私营发展商为政府提供公营房屋的土地?

政府必须认清,在土地供应上如果不改变思维,继续依靠地産商的“积极性”,对解除市民住屋桎梏于事无补。官员们是否还没有从勾地表的经验中学到任何教训?地産商只会在商言商,让他们主导公营房屋的土地供应根本不会改变现时的供应短缺局面。政府本来就是香港土地增量的唯一供应方,所有可供发展的土地,特别是农地,本来就是任何大型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储备。香港今天的土地困局就是因为政府意识不到自己的政策导致社会功能本末倒置。这种结果既造成公营房屋短缺,也让私营住房市场失去有序供应的条件,楼价过高,对地産商亦非有利的营商环境,估计他们亦知道杀鸡取卵的坏处。

设立香港北发展领导委员会

第三,如此庞大的发展策略,显然需要政府在组织层面给予支撑,保证计划能够完成,但施政报告对此只是给了一些“抛砖引玉”的意见。根据传统政治伦理,这一任政府将于明年六月底结束,将决策留给下一任,好像是文明的做法,但对急于解决居住困难的市民,一天都嫌多。试问,如果是国家安全问题,中央政府会否让你只提出意见,等下一任政府处理?其实,香港住房困局是任何一任政府施政都必须面对的,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如果大家只着重政治礼仪,那是一种虚僞,更违背官员们应有的从政初心。

其实,只要多看看别人如何处理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就知道问题并不难解决。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为了推动区域发展,便尝试了很多模式,大多数都很成功,深圳和浦东都是值得学习的案例,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大胆模仿?上海为了推动浦东开发,设置了浦东新区,这是中国首个副省级市辖区,在此之前,先成立了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香港也可设立“香港北发展领导委员会”,特首兼任主任,直接领导,财政司和政务司兼任副主任,发展局局长作为秘书长,下设专责副秘书长,一个负责制度改革,另一个推动收地和建设。只有从制度上展现决心,由特首赤膊上阵,整个政府团队以此为核心来推动,社会才会相信计划不是空谈。

香港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审批上效率极低,与香港公务员体系历史上被誉为最专业的说法大相径庭,是否能够高效推动“北部都会区”建设,将是公务员团队本质的试金石。要成功建设“北部都会区”,必须先改革城市规划、土地更改属性、补地价等相关制度,不然建设将寸步难行。施政报告宣示特首要求发展局“更彻底、更全面检视现行城规、环境影响评估、收地和道路工程的相关法定程序以及行政安排”,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究竟过程需时多久以及如何推进及完成,同样考验着政府的效率,施政报告预期的时间显然不如人意,希望政府能够更大胆推进这方面的流程改革。

善用发债工具投资美好生活

第四,设立专责的“香港北部都会区土地基金”,由政府财政划拨2000亿港元作为第一期收购土地和发展基础设施,同时筹备发行“北部都会区”债券,不少于3000亿,作为补助土地基金的中长期需要。基金应积极邀请国家主权基金参与认购,同时面对市民发行,让整个社会与国家有并肩同行,一起推动香港回归后第一次全面土地改革的意涵,而且是为了香港的中长期发展和香港人过上美好生活而投资。

第五,检讨香港的农业政策,明确提出对农业和新界的定位,在这一次全面大改革中重新制定针对新界的政策。农业对香港经济无足轻重,但从历史文化角度,小部分新界原居民对农业依然有所依赖,是生活一部分。从环境视角,一些年轻人对生态农业也有想像。政府必须综合考虑土地、居住、生态、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为不同需求提供空间,但这应该是在解决民生和经济发展大议题的前提下,以及从实事求是而不是借题发挥的角度去理解。就以农业为例,如果社会有足够农业经营需求,政府应该制定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农业战略与政策,包括要求以高端农业为基础,更不可能是借农业之名,作囤地之事。

农地顾名思义是针对农业用途,不是用做劏车场、建筑材料存放场或废物处理场,一旦农地被移作他用,政府就应该严格执法,而不是袖手旁观。只有香港政府才具备法定权力将农地改做其他用途,政府应该保护土地属性的法律尊严,而不是让农地拥有者胡乱更改土地用途以谋取额外利益。政府长时期对新界土地管理顾左右而言他,让情况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果这一次依然故我,无法通过“北部都会区”发展计划重新主导香港的农地供应,情况必然激化,既满足不了住房需要,计划亦很可能胎死腹中,更会将政府的信用彻底消灭,这种结果香港社会无法承受。

提升居住面积实现真正宜居

第六,“北部都会区”发展计划定义为建设宜居城市,宜居不应该是人均居住面积小过25平方米的狭小居住环境,亦不会是今天的公屋,更不会是指劏房。当施政报告如此重视绿水青山,在“北部都会区”增加建设多个湿地保护公园,甚至为此而收回无数私人拥有土地,就不能忽略宜居也包括市民家居环境。最近中联办不少官员走进香港人的家里,发现居住环境如此恶劣,讲出“耳闻不如目见”,大家当然不觉得奇怪,因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当一个家没有客厅或饭厅,小孩子连书桌都没有,更不要说年轻家庭成员毫无隐私,这绝对不是宜居。要成为宜居城市,就必须从公营房屋开始,让香港人的平均居住面积可以与深圳、新加坡比拟,这是宜居的第一步。在此之上,全面改善社区设施,不论是医疗、亲子、养老,都应该全新规划,而且是采取激进的态度,用只争朝夕的手段去推动。只有当家居、社区的环境改善,才能匹配上“北部都会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宜居城市的目标才可能达到。

“北部都会区”是香港实现治理与发展的转折点,是香港经济和社会模式发生范式转移的起点,甚至是香港进入一个全新世纪的开始,必须重视,必须做好,绝不言败。既然如此,决不能纸上谈兵,更不可以言而不行。香港政府既然走出了这一步,无论是政府官员意识到改革不能再回避,还是因为中央政府的压力,都应该全面和真心实意去推动这一次改革。根据施政报告的规划,香港“北部都会区”应该是媲美美国的硅谷(矽谷),希望通过创科发展支撑起经济价值,与身处港岛北的金融中心遥相呼应。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也是艰巨的改革,香港不只是需要这样的愿景,还需要通过愿景的实现,还香港市民应有的生活尊严,还香港年轻一代美好的未来,这才是香港长治久安的基础,亦应该让“北部都会区”成为香港人再一次发挥狮子山精神的平台。

 

赞一下
(14)
82.4%
赞一下
(3)
17.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