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国际关系理论不应价值中立

时间:2021-05-18 07: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杨超

随着中美关系进入竞争与合作并存的阶段,国际形势更是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领域日益为世人所关注,但国际关系理论主要还是停留在学术圈内,并不为社会各界人士所了解。

理论是行动的向导和先声。信奉什么样的理论,很大程度上就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国际关系理论对决策者和广大民众来说虽显陌生,但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国际关系理论众多,无法一一列举,笔者在此仅取最广为人知,且最具代表性的几种理论来简要阐述。

首先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理论无论经过多少冲击,仍屹立不倒,保持住国际关系理论“一哥”的地位。现实主义理论强调国际政治中的无政府状态,以及各国竞相追逐权力以保证自身利益,因此各国间的安全困境和冲突不可避免。经由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教授发扬光大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所衍生出来的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经全球媒体不断的传播,亦使其为普罗大众所周知。

其次是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此理论认为国家虽然只是追求自身的利益,但仍有理性,因为合作也能带来利益,因而国家间存在合作的动机,各国因此创建国际机制来实现相互合作。其中较为人熟知的相互依赖理论认为,军事安全在权力斗争中的重要性下降,权力结构更为多元多层次;各国虽相互依赖,但依赖的一方对另一方的依赖程度并不相同。

再次是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强调精英信念、集体规范和社会身份对利益的建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利益是通过相互交往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而建构起来的;无政府状态是由国家造就的,而不是天然存在的,也不必然占据主导地位;霍布斯文化对应的是无政府状态与冲突,康德文化对应的是理性与相互合作。

以上三种国际关系理论,本各有千秋。世界本是复杂的,单一的理论视角无法穷尽所有的情势,故必须不断有新的视角来补充对世界的认识,以便在合理解释世界的基础上进一步预测事物的发展。然而,人的思维有惯性,而现实主义理论对世界的简洁解释,符合人的思维惯性,因而占据理论主流就不足为奇了。

现实主义理论的权力斗争分析范式,为什么最易为世人所接受?人们环顾四周,人与人的斗争以权力斗争为主,由此很容易推导出国与国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人关系的外延,也必然由权力斗争所支配。

另一方面,现实主义以冷静甚至是冷酷的态度,把国家间争斗抽象为权力之争,再以此为核心概念和基石,建构起理论大厦,进而披上“科学”外衣,使其易为世人所折服;其后再融入经济学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国际关系学科的大厦就此矗立起来。

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不是自然科学,由于研究的对象是人以及人所组成的社会、国家和国际社会,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必然离不开一定的人文内涵。三大国际关系理论中,除了现实主义理论宣称与价值无关外,其他理论多少有其价值的取向和判断,相信人类在国际政治中有主观能动性。自由制度主义相信国家有博弈合作的潜质,可以用理性构建相互合作的国际制度;建构主义相信各国在国际社会层面的良性互动,会实现良好的国际秩序。

国际关系理论真的是价值中立的吗?人文价值在科学研究中有什么用?它会提醒我们: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更不是冰冷无生命、无情感的统计数据。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如果不是为人类的更好生活的目标服务,而只是为了自私的算计,不管它再怎么披上“科学”的外衣,也阻止不了最终破产的命运。

关怀人类社会命运的理论,并不一定就会失去客观性,反而可以让人们思考人类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是合作的进化,还是退化到原始的丛林法则支配的可怖前景?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就应该承认,不单是国际关系理论,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都应该蕴含人文关怀和价值。

自然科学起到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可以做到价值中立。社会科学中的人文价值,则对人们心中深不可测的欲望,起到内在的规训、引导和指向的作用,使得人类可以借此规避冲突的悲剧,走向和平、合作与共赢的道路。

作者是中国广西社会科学院

东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赞一下
(7)
70%
赞一下
(3)
3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