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继续维护新闻业的专业与独立性

时间:2021-05-08 07:2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社论

新加坡报业控股前天宣布,将重组媒体业务,将它转入一家以非营利方式经营的担保有限公司(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这是新加坡各语文报章于1984年大合并以来的另一次重大变革。政府已表明支持这一重组并愿意提供资金,通讯及新闻部长易华仁将在下周一在国会发表相关的部长声明。

本地报章从私有转向公有(上市公司),这次的改革将又一次改变报章的属性,脱离上市公司之列,形成独立运营个体。报业控股将为它提供共1亿1000万元的启动资金和资产;另外,它也须寻找公共与私人资金的支持,来作为自身运营资金。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全球的传统新闻业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颠覆,导致世界各地许多地方性以至全国性报章的倒闭。我国的新闻媒体也无法幸免,包括《联合早报》在内的报章,广告和订阅收入都受到极大的冲击。报业控股的纸媒过去五年的营运收入已减半,上财年媒体业务更首次出现1140万元的全年亏损,前景同样不乐观,长此以往将难以为继。因此,改革势所难免。

报业控股重组所突出的一个根本问题,是要如何确保我国媒体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以及维持高素质的新闻专业水平。在这个问题上,报业控股管理层和政府显然有一个共识,即媒体业,特别是传统的主流媒体,对国家和公众而言,是非常重要甚至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public good)。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其实都需有全国性的报章、数码平台、电台和电视台,以确保信息与民意的畅通。

毫无疑问,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无孔不入,使人们可以即时获得许多信息,但也造成了信息的碎片化。加之网络世界真假消息难辨,虚假信息泛滥,始终难以成为可靠的媒介。因此,传统主流媒体作为可靠信息来源,激浊扬清的重要性反而愈加突显。

就以如今席卷全球的冠病疫情而论,网络上充斥不实信息和虚假言论,令人无所适从,因此也使到更多的人向传统主流媒体回归。当局亦发现,我国的抗疫过程,更凸显可靠和可信的本地媒体的重要性。根据民调机构YouGov的调查,每10名新加坡人中有七人表示,他们相信本地媒体对冠病疫情的报道。

当然,重组也必然带出另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媒体的独立性。本地各语文主流媒体过去这些年来,之所以能得到读者和民众的信赖,正因为新闻从业员长久以来始终秉持高度的专业,报道事实,客观评论,不偏不倚的编辑方针,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的舆论空间。

对此,政府显然有非常清醒的认知。报业控股董事长李文献医生前天在记者会上,就引述建国总理李光耀当年对前总统纳丹所说的一番话。在纳丹到《海峡时报》集团出任执行主席的前一天,李总理叮嘱道:“纳丹,我把《海峡时报》交托给你了,它拥有近150年历史,一直是一份好的报纸。它有如一个瓷碗,如果你把它摔破,我可以再修补,可是它终究是不一样的,所以还是尽量不要把它摔破。”

诚如李医生所指出,时隔40多年,李光耀的忠告依然真实,只是如今处在危急关头的不单是《海峡时报》的未来,也是集团所有备受推崇的各语文媒体的未来。公众对政府资助主流媒体有所疑虑是自然的。但相信政府所关心的,除了报章与媒体的生存,还包括报章的公信力,因为没有了公信力,报章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如何确保这份公信力不致失去或破坏,包括在公众观感上不会觉得主流媒体的独立性受到政府的影响,将是重组必须慎重处理的课题。

就公众和政府如何为媒体机构提供资助的最佳做法,欧洲近年来有不少学术研究和业界的实践案例,可供当局借鉴。比如,英国的《卫报》(The Guardian)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报由一个信托基金管理,在章程中规定报纸须永远保持独立,不得为谋求所有权或股东私利而改变立场,不许卖给任何个人或财团,盈余须全数投入报纸经营,提高报章品质。报业控股要走的是相同的路向。我们相信,它必能找到最妥善的制度安排,确保主流媒体的生存发展,也能继续维护新闻业的专业与独立性,取信于民。

赞一下
(7)
87.5%
赞一下
(1)
12.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