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望:日本外交解密文件的启示

时间:2021-04-09 09: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明报》

作者:张望

日本的政治精英在制定外交政策时究竟在想些什么?

1976年9月6日,苏联空军的一架当时最为先进的米格-25战斗机突然降落在北海道函馆机场,投奔西方自由阵营,顿时震惊世界。整个9月,驻防函馆的陆上自卫队第11师团进入高度戒备,以防远东地区的苏军入侵日本夺机。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首都东京,执政自民党似乎缺乏政治敏感度。

根据日本NHK电视台数年前的纪录片回忆,当时自民党中枢忙于政争内斗,逼迫首相三木武夫下台风潮正盛。对日本政治家来说,外交事务是那么遥远,交给专业官僚处理就够了,内斗才是重要活动。

2020年末,日本外务省史料馆解密了一批外交文件,为外界提供了了解日本外交决策的内幕。在这批文件中,日本外交决策的内政因素再次浮出水面,从历史实证层面检验现有日本外交分析的准确度,值得关注。

档案披露日APEC外交的内斗

本次解密的外交档案由日本外交史料馆于2020年12月末对外公开,随即吸引不少日本学者前去查阅。笔者留意到其中一份档案涉及到日本在1989年就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建立方针的外交文书。这份档案显示,当年11月,日本外务省要求各国对台湾加入该组织持慎重态度,以免刺激当时正在被西方制裁的中国。然而,通产商业省从经济角度看待APEC问题,企图推动独自的对外贸易政策,引来了外务省的不满。据文件披露,外务省当时指示驻东南亚的日本使馆不要协助通产商业省官员在东南亚的外访活动,以保持外务省在这一外交政策领域的主导权。

以上的解密文件揭示了一个重要线索:即日本的外交决策并不一定出自一个理性的中央政府权威,而是不同省厅之间博弈的产物。这似乎印证了荷兰学者沃尔夫伦(Karel van Welferen)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治的观察:即日本不存在一个强大的政治中心,日本的权力分散在若干半独立半相互依赖的实体当中。

多从内政脉络理解日对华外交

在研究日本外交的学术文献或坊间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文章从“对外战略”的角度来分析日本外交模式。但从日本内部的视野来看,日本外交的内政要因不可忽视,而且往往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笔者犹记得十数年前和一位研究思想史的学者讨论中日靖国神社参拜问题。该学者断言2000年代首相小泉纯一郎的靖国参拜标志着日本民族主义抬头和对中国崛起的不服。这样的解释不能说错,但却缺乏实证支持且过于宏观,几乎可以用来解释任何日本的对外政策(如海洋政策,能源政策等)。从微观的实证角度来看,小泉在日本政界从来不是对华强硬派,就任首相以前热中推动邮政民营化。小泉在靖国问题上的强硬行为需要通过国家领袖在国内政治求存的视角来加以理解。

又如,随着安倍在2020年下台,不少论者开始总结安倍时期的对华外交。有观点认为,自2006年开始的第一次安倍内阁对中国实施的是软对冲战略,其理据之一就是安倍选择在就任初期访问中国,告别小泉在历史问题上与中国的公开对抗,实现破冰之旅。然而,安倍当时是否是从“对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的呢?笔者数年前在研究“日本对华靖国外交”这一课题时,曾有幸采访2006年安倍内阁时期担任日本驻华大使的宫本雄二先生。作为当时安倍外交的见证人,宫本回忆,安倍2006年上任初期迫切需要外交成绩来巩固内政,所以选择以改善中日关系作为切入点。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安倍在2006年至07年再未参拜靖国神社,并要求台湾和日本保持距离,以免坏了安倍意图长期执政的大业。

除了以上领导人的国内正当性因素,本次解密档案揭示了日本内部不同政府部门的利益也可能左右外交政策。这无疑为理解今日的中日关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入讨论的空间:例如,2020年被经常讨论的日本对华脱鈎问题,这究竟是出自日本首相的整体对华方针,还是出自某个特定部门的政策?又如,日本防卫大臣最近罕见在安全论坛上对台海问题发表看法,这究竟是防卫省首长出于自身防务部门利益的发言,还是菅义伟政府对中政策变化的前兆?在台湾问题上向来持谨慎立场的外务省和防卫省在这一问题上看法是否一致?

根据2010年至2012年间日本民主党执政期间的历史经验,一个弱势的日本首相往往令中日关系不稳。在当前菅义伟政权因抗疫无力而处于国内支持度暴跌的情况下,理解日本对华政策转趋强硬的国内政治脉络,显然是有迫切需要的。

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副教授

赞一下
(10)
52.6%
赞一下
(9)
47.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