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殡葬城风波 港边境规划须弃区隔思维

时间:2021-04-09 09: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明报》

明报社评

香港政府在毗邻深圳的沙岭兴建“超级殡葬城”,深圳民间有反对声音,港府则强调,数年前已因应相关意见调整计划,务求将设施对周边居民影响减至最低。从香港的角度,沙岭是边境偏远之地,惟对深圳而言,则是繁华闹市之旁,两地视角不同,愿景自然不一样,港人对殡葬设施需求殷切,当局既要考虑睦邻关系,亦要考虑社会自身需要。超级殡葬城构思早在10年前提出,当时并不存在大湾区概念,这些年深圳发展之快,同样超乎想像。港英时代以来,政府官员都是以“区隔思维”看待深圳河边界;时移世易,港府有必要认真研究,对于新界北边境地区,是否要有不同的思维和愿景。

沙岭殡葬城起风波

多加沟通增强解说

深圳与香港,是永远无法搬开的邻居,互惠互利求共赢,当然是最理想的相处之道,偶尔有摩擦纷争,亦不足为奇,最重要是本着平等尊重原则,互谅互让多沟通。过去10多年,香港与内地矛盾迭起,很多都跟民生有关,很多港人有不快,内地人同样有不满的时候,沙岭殡葬城计划,最近惹来深圳不少网民抨击,正是一个例子。

土地问题困扰香港,阳宅、阴宅同样供不应求。2012年,港府提出在沙岭兴建殡葬城,集殡仪馆、火葬场、骨灰龛位和纪念花园于一地,预计可提供约20万个骨灰龛位,相关的土地平整工程于2017年展开,至今3年有余,可望年底完成,政府稍后将向立法会财委会申请拨款,推进殡葬城建设。

放在10年前时空,超级殡葬城选址沙岭,并不叫人意外。论历史背景,沙岭坟场早于1950年设立,过去大半个世纪,一直用作提供殡葬设施,严格来说,兴建殡葬城不过是扩大其规模和用途;论地理位置,沙岭远离香港市区,附近并无其他设施配套可供其他发展用途。不过对于隔岸的深圳居民来说,他们的看法和感受就很不一样。深圳罗湖区与沙岭隔岸相对,最近距离只得300米左右,当地是繁华闹市,楼宇林立,居民众多,不少人对殡葬设施有忌讳,亦担心火葬浓烟不绝,影响周边空气质素和生活环境。港府推进超级殡葬城的消息,在深圳民间引起反弹,有网民不满港府将厌恶设施放在边境,只要将心比己,其实亦不难理解。

沙岭殡葬城计划提出时,尚无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概念,有意见认为,现在港府应重新规划相关用地,配合港深两地未来发展。理论上,这当然是一个选择,然而实际未必行得通,毕竟当地缺乏各类配套设施,一切由零开始,重新规划亦不能拍拍脑袋,心血来潮,想做便做。在香港,很多大型发展项目,由规划到落成,动辄耗时20年,现在搁置沙岭殡葬城计划,另觅新址兴建,随时拖到2035年之后始能落城,这会严重影响本港中长期殡葬服务供应。重新规划沙岭说易行难,必须想清楚后果及影响。

香港与内地交往频繁,必有很多事情需要沟通协商,粤港设有联络小组,港深亦有相似机制。有关沙岭殡葬城事宜,港府与深圳沟通情况如何,外界并不清楚。根据港府说法,当局非常重视深圳方面的关注,早于2015至2016年间,已因应相关意见,重新审视设计,将火化及殡仪馆设施,安置到较为隐蔽的山谷位置,并加入绿化元素,利用地形山势,减少设施对景观的影响,同时会做足环评,确保空气质素。观乎深圳方面近期的情况,不满声音主要来自民间,官方暂时未见太大反应,这是否代表深圳当局接受港府的折衷做法,不得而知。无论如何,社交媒体年代,这类涉及民生的争议,讨论很容易变得情绪化,两地政府应该多些沟通,多作解说,勿让民粹主导事态。

沙岭殡葬城计划走到这一步,推倒重来未必是好选择,不过港府确有必要重新思考,应该怎样看待新界北“边境”这个概念。港英时代,政府官员以“区隔思维”看待深圳河边界,北区的沙头角、沙岭、文锦渡等地方,均被划作边境禁区,范围最广达到2800公顷,香港回归初期,情况并无太大变化,直至2012年,特区政府才首度修订禁区范围,收窄至现在约400公顷,以便释出更多土地作不同用途。

深圳发展一日千里

划地为牢不利香港

近年政府锐意将新界北作为未来的新发展区,惟总体规划思维,仍然囿于固有的“边境”和“市区-边陲”等概念;这些年香港与内地矛盾,不断被炒作放大,亦令到很多人无法放下区隔思维,看待新界北发展,然而大湾区融合乃是大势所趋,渲染两地矛盾的政治化操作,现已大为减少,社会各界是时候放下政治包袱,以平常心看待融合发展。深圳发展一日千里,港府应以新思维新角度,思考新界北发展策略,一边借助深圳的活力,一边促进香港的需要;延续区隔思维,继续划地为牢,只会局限香港的发展空间。

赞一下
(21)
80.8%
赞一下
(5)
19.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