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大哥”争议与亚细安的复杂心态

时间:2021-04-09 07:2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热点话题

一声“大哥”本是外交佳话,却引发国内争议。

4月1日,马来西亚外长希山慕丁在中马外长记者会上称中马“一家人”,并称呼中国外长王毅是“我的大哥”,王毅现场回应“我们是兄弟”。

希山慕丁的“大哥”说,在马来西亚引起轩然大波。有媒体认为这是“讨好”中国。马来西亚反对党领袖安华要求希山慕丁收回相关言论并公开道歉。也有媒体点出希山慕丁和涉贪前首相纳吉的亲属关系,影射希山慕丁的人品和另有目的。马来西亚前外长阿尼法则认为希山慕丁“失言”。希山慕丁也有支持者,马华认为“大哥”说凸显中马两国的密切关系。

陷入风口浪尖的希山慕丁,连发推文做出解释。他认为称呼王毅为“大哥”,是对王毅年龄和资历的尊重,并不涉及马来西亚外交路线。他也认为自己对王毅的尊重,并不意味着“软弱”。

外交语言如何表达,见仁见智。有人认为,公开的外交场合,最保险的就是彬彬有礼但乏味的外交辞令。有人认为,有魅力的外交家会常有个性化的表达。当然,大国外交也不乏超越外交常识的激烈争吵,中美外交官在阿拉斯加火药味十足的公开互呛即如是。

外交有基本仪式,但外交官们如何表达却没有固定格式。希山慕丁称呼王毅的一声“大哥”,其实不必过度解读。马来西亚不会因为“大哥”而改变对华路线,也不会因此损害本国利益,更不会如安华所谓变成中国“傀儡”。

相反,希山慕丁一声“大哥”对马来西亚利益颇有助益,不仅强化了中马两国的友好关系,是中马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现实写照,也催化了中国对马来西亚的好感。同为亚洲国家,马来西亚也应理解兄弟文化的内涵,即使“大哥”上升到国家层面,“兄弟”也意味着平等关系。

马来西亚反对党领袖安华的上纲上线,折射出马来西亚乃至整个亚细安对中国的复杂情感。除了南中国海地区的岛礁主权争议,区域各国对华崛起可谓五味杂陈。既要搭乘中国经济增长的顺风车,又忌惮中国在区域的扩张,更担忧中国力量与区域华人形成某种危险共振。

东南亚处于美国传统的势力范围,奥巴马时期则变成中美博弈的地缘政治前沿阵地。这一时期,亚细安国家尤其是菲律宾和越南两国,在中美两强前明显站在美国一边,导致中国明显处于守势。

特朗普时期的美国单边主义叙事,尤其是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促成中国和亚细安国家的关系好转。特别是菲律宾的杜特尔特政府,更疏离美国而与中国关系密切。

尽管特朗普对华开启贸易战、科技战乃至全面脱钩,甚至在其任期之末构筑反华的印太区域,但没有引起亚细安国家的响应。中国和亚细安国家的经贸联系反而更密切,签署了以双方为主体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也在东南亚地区有序推进,纳吉政府也成为这一倡议的积极实践者。然而,随着纳吉涉贪东窗事发,马来西亚对华经贸合作出现波折。尽管如此,中马关系依然维持积极向前态势。

“特朗普主义”的破坏,亚细安国家面对中美两强,不愿选边站。新加坡公开发出不选边站的信号,希山慕丁的一声“大哥”也算是另一种方式的表态。

但是,在拜登政府宣示“美国回来”的现实下,美国继承了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而且赋以更多现实主义的反华内容,从欧盟到日本再到澳大利亚和印度,美国从地缘政治到人权对华发起激烈的反攻。作为处于印太战略核心区域的亚细安国家,面对中美更为激烈的冲突,充满焦虑乃至恐惧是可以理解的。

无论马来西亚还是其他亚细安国家,不愿选边站的务实派和传统的亲美派,会产生争端甚至冲突。亲西方的安华对希山慕丁的批评,折射出马来西亚和亚细安国家亲美人士的深度焦虑。

以菲律宾为例,中国渔船近日因躲避风浪聚集南中国海牛轭礁,菲律宾防长发出对华强硬信号,外长则强调中菲友谊。另外,在日本积极参加美日印澳四国反华同盟的现实下,亚细安大国印度尼西亚对日本拉其反华也存在矛盾心态。随着拜登结盟反华的圈子越来越大,亚细安国家将面临在中美两强间更难的抉择。

亚细安国家对中国存有心结,对拜登的“美国回来”却有期待。目前,亚细安国家的心态是,对美国察言观行,对中国冷眼旁观,对两者过度亲密都是不明智的。而这,正是希山慕丁一声“大哥”引发争议的主因。

大国博弈是动态过程,国际关系残酷但务实的基本原则是利益为本、实力托底。美国拉起的朋友圈,欧盟也好日本也罢,以及“五眼联盟”的其他四国,也都没有铁定站在美国一边。随着伊核、朝核等老问题浮出水面,美国反华联盟也会松动。

希山慕丁一声“大哥”可以在马来西亚引发争议,但不可以无限上纲。无论马来西亚还是其他亚细安国家,无论知华还是亲美,都不得偏执任性。

作者是中国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赞一下
(13)
76.5%
赞一下
(4)
23.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