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勘:诺奖得主论文造假争议

时间:2020-10-30 07:4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热点话题

去年刚得诺贝尔奖,今年就曝论文造假!

近日,著名学术打假斗士PubPeer网站指出,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格雷格·塞门扎(Gregg Semenza)涉嫌论文造假。截至10月20日上午,Pubpeer上曝出的署名塞门扎的争议论文已增至40篇,时间跨度长达18年。这些论文被质疑的问题包括,一图多用或图片PS,复制粘贴,少数文章还被质疑存在伦理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期,塞门扎团队发现了低氧诱导因子HIF-1,并在1995年对其纯化和克隆。此后,拉特克利夫和凯林发现了HIF的降解机制。为此,塞门扎因“在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发现”,而与拉特克利夫和凯林共同获得201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塞门扎的论文是否造假,以及塞门扎本人是否真的参与论文造假,还须要进一步的调查来证实,而塞门扎本人也须对Pubpeer网站所提出的涉嫌论文予以回应和解释。目前塞门扎并未对于论文涉嫌造假给予回应。不过现在有两位论文作者则回应了相关问题。

一位是塞门扎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合作者、其中一篇论文的通讯作者索迪(Akrit Sodhi)。他承认论文有两张图被“无意地交换了”,但这不是在不同的研究中重复使用同一图像。因此,这个无意的错误并不影响研究结果。

另一项研究也是与塞门扎合作完成的,合作者之一、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的拉坦(Rajiv R Ratan)称,尽管有些图片看起来几乎一样,但它们并不是同一张图片,当初做这些研究的人已经离开实验室很久了,须要再仔细调查情况。

此外,在受到质疑的论文中,有一篇文章已经撤稿,有两篇已勘误或更正。这些情况说明,对塞门扎涉嫌论文造假目前还不能完全定论,但是其中的问题也确实存在,而且比较严重,尤其是在塞门扎戴有诺贝尔奖的光环的情况下,更引人瞩目,影响也更大。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提出的涉嫌造假的40篇论文,是从2001年到2018年发表的,并不涉及塞门扎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创论文。塞门扎最重要的两篇原创论文,分别发表于1991年和1995年,也是2019年生理学或医学奖所提塞门扎“关键著作”的两篇位列最前面的论文。因此,塞门扎的涉嫌造假,对他获得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本身的权威、真实和声誉,并无太多的影响。

但是,Pubpeer网站上公布的有塞门扎署名的涉嫌造假论文有40篇之多(可能未来还会增加)、时间跨度之长(2001年至2018年),还是令人震惊。而且,从2013年到2016年涉嫌造假的论文就有15篇,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同时,涉嫌造假的论文主要集中在有关乳腺癌、冠状动脉异常、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论文超过一半。如果最终结果证实是造假,对于这些科研领域将是灾难性的。

即便塞门扎的原创性论文没有涉及造假,但是,如果其涉及造假的其他论文的曝光时间更早,如在2018年或更早,也许201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就会是其他人和其他研究成果了,而非塞门扎、拉特克利夫和凯林,因为诺贝尔奖当然会爱惜羽毛。

那么,塞门扎是否爱惜羽毛,没有调查和事实,这个问题难以回答。就逻辑而言,大部分人都爱惜羽毛,这似乎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再不济,也会实事求是,遵循科研伦理,不得涉入科研不端行为。在这方面,美国是全球较早防范和布局,并且制定了多种严格规章制度和法律的国家。

早在2016年5月30日,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就发布了《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联邦政策》的公告,其中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了严谨的定义:科研不端是指在提议、开展和评议研究的过程中,或在报道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出现的伪造、篡改或剽窃。

其中,伪造是指制造数据或结果,并且进行记录或进行报道;篡改是指修改实验材料、仪器或过程,或者修改或省略数据或结果,造成研究记录所反映的研究是不准确的;剽窃是指擅取他人的思路、方法、结果或者文字,而不给出适当的来源。但是,不正当研究不包括真实的错误或者观点的不同。

显而易见,PubPeer网站指出的塞门扎涉及的论文造假属于伪造和篡改,如果坐实,即便不影响塞门扎的诺贝尔奖,对其名声和诺贝尔奖的声誉也会是不小的打击。不过,也有人认为,塞门扎并非不爱惜羽毛,也不是自身涉嫌造假。

因为,塞门扎已经是著名科学家,不缺论文,不缺声誉,也不缺经费,从动机上看,没有必要为了多出成果多发文章而造假。而且,从实际情况看,塞门扎只是这些论文的通讯作者,或者合作作者,他对研究做的是宏观指导,并不了解下面人做的具体工作细节。如果涉及造假,极有可能是做具体研究的人所为。

但是,这样的分析也缺少实质性的理由和证据。其一,塞门扎涉嫌论文造假的时间段是在2001年至2018年,在2019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其实也是一般的研究者,还没有诺贝尔奖的光环加持,因此也迫切需要业界的肯定和获得名声,这也是其多发论文的根本动机。

另一方面,对于塞门扎只是对挂名论文作宏观指导的意见,熟悉塞门扎的人并不这样认为。有一篇被质疑的2008年发表的塞门扎论文,第一作者是吉尔克斯(Daniele Gilkes),现在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助理教授,当时与塞门扎是师生关系。吉尔克斯称,导师塞门扎帮助我专注于研究,对改善结果产生了真正的影响……

因此,要说塞门扎对论文完全不知情,恐怕说不过去,正如有网友评论,是压根没看见还是装作没看见,就不得而知了。而且,尽管有些通讯作者并不实际参与研究工作,但既然署名和分享了研究成果,就该为论文的内容负责。从这个角度看,塞门扎也要对这些涉嫌造假论文负责。

无论未来是否查实塞门扎论文造假,须要重视和坚守的第一要素,还是要遵循科研的规则和伦理,不参与科研不端行为,同时也要避嫌涉及科研不端,才符合科学精神的基本要求。其次,对于有全球声誉的科学家,更要爱惜羽毛。

作者是北京学者,专栏作者

赞一下
(6)
66.7%
赞一下
(3)
33.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