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境前行向北望 港施政须谋破困局

时间:2020-10-13 09:0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明报社评

新一份《施政报告》押后宣读,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解释,当局有一系列振兴措施涉及内地,需于本月下旬跟中央商讨,争取支持,有人则怀疑押后是“迁就”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深圳行程。当下香港政治社会气氛,但凡涉及内地或中央,往往有很多揣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施政报告》临时押后前所未有,然而疫下香港民生经济困顿,观乎目前外围形势,“疫境前行”无法不向北望,《施政报告》内容若能更扎实亦是好事。港府就金融互联互通、港深创科合作、疫下巩固本港航运业等,向中央提出多项建议,期望《施政报告》这次转折,带来的不止是一些微调,而是有助香港走出疫下困境的强而有力新措施。

外围环境难依靠

借助内地振香港

行政长官在立法会年度首次会议发表《施政报告》,虽是较为常见的情况,惟并非法律规定,前特首董建华及梁振英便分别有3份及5份《施政报告》在1月发表。本年度立法会首次会议周三召开,押后宣读《施政报告》消息来得仓卒,林郑表示,早前她向中央提出一系列涉及内地合作的振兴措施,希望有助香港摆脱困境,她在周末收到通知,本月下旬赴京,参与内地部委协调会议,倘若中央支持,相关措施便可纳入《施政报告》,在11月底之前一并公布。

2003年SARS重挫香港,疫后中央的支援措施,为本港经济复苏注入强大动力。当然,现在本港民情、社会状况以至外围环境,跟17年前很不一样,事情一旦涉及内地或中央,往往引起政治抵触情绪,然而新冠病毒对本港经济民生的冲击,比SARS来得更深更广更久,目前香港身处的时空,亦比当年更为艰难,若有中央支援,总比香港“单打独斗”好。

内地疫情受控,经济V形反弹,放眼全球主要经济体,只有中国可望今年录得经济增长,相比之下,香港与新冠病毒搏斗大半年,至今仍在泥沼中苦苦挣扎,既未能走出疫情反反覆覆的回圈,经济亦没有起色,未来数年港府预料都会出现赤字预算,原本过万亿元的财政储备,亦因为需要疫下纾困而大减3000亿元。背靠内地面向世界,多年来都是香港发展之道,刻下欧美疫情严重,世界经济疲不能兴,香港作为高度开放小型经济体,疫境前行本已相当困难,何况香港还身处大国博弈之中,角色尴尬,不易左右逢源。振兴经济要有着力点,现在的问题,不是争论背靠内地或大湾区是否“唯一选择”,而是眼前既然有现成选择,为何不去把握机会,寻求互利共赢。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在广东视察,明天将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港澳两地行政长官及多名高官均将赴会,有人怀疑押后宣读《施政报告》是因为“撞期”,并将事情提升至“两制迁就一国”的高度。香港弥漫政治不信任气氛,不同阵营对押后《施政报告》各有看法,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纠缠下去也不会有结论,还不如多谈实事,聚焦振兴经济改善民生。

金融服务、旅游、贸易物流以及专业服务,长期是香港支柱产业,不仅带动其他行业发展,也是创造就业的重要力量,然而经历了社会动荡及疫情打击,旅游相关行业可见未来难复旧观,若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有必要加快创科发展、善用大湾区机遇,同时发挥金融业等传统行业竞争优势。疫下全球航空业蒙难,香港作为国际航空及物流中心,亦受疫情严重影响,必须设法稳住阵脚。

根据林郑说法,港府争取中央支持的振兴措施,大多涉及经济,诸如有关大湾区的商贸及专业服务事宜、扩大金融领域互联互通、推动香港深圳创科合作,以及巩固疫下本港航运中心地位,特别是涉及空运方面的问题。倘若港府向中央提出的具体振兴措施,真的切实可行、到位有效,对于香港应付眼前困难,应有一定帮助。当然,《施政报告》是否一定要“等埋”中央拍板这些措施才一并发表,各方看法不一,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新一份《施政报告》平淡如水,对于疫下本港面对的经济民生挑战,什么都说留待稍后与中央磋商后再公布,似乎亦说不过去,从这一角度看,“等埋”亦无可厚非。

民生经济实事求是

放下政治有色眼镜

新一份《施政报告》,是林郑上台以来的第四份。林郑在开局两年提出了不少长远宏图,然而由觅地建屋到创科发展,很多工作仍缺乏明显进展,需要加快执行。一些谈论多时的民生工作,诸如取消强积金对冲、劳工假与银行假看齐等,应该做的便应加快做,不应再拖拖拉拉。与此同时,《施政报告》亦应针对疫下新常态新形势,拿出应对药方。香港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就要借助外力,涉及内地合作的经济民生措施,无可避免要跟内地当局商讨、寻求中央支持,不应用政治有色眼镜看待。

赞一下
(5)
35.7%
赞一下
(9)
64.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