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曦泽:如何在国际关系中做好老二

时间:2020-09-14 07:3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老二与老大相处,考验的是老二的国际政策和政治技艺,考验的不是老大的德性。”某日,与清华大学任剑涛教授就当前国际关系交流时,他说了上面的话。其言可作为本文的引子。

当前,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与打压日趋严厉,一些中国人抱怨甚至痛恨美国这个老大的蛮横、无理与霸道。其中一些鹰派主张对美强硬,甚至不惜一战。

中国算不算第二强国?论国内生产总值(GDP),算;但论科技实力和软实力,未必。此问题搁置不论,姑且认为中国是老二。关键问题是,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中,老二对老大的抱怨和痛恨有什么用?老二又该如何做好老二?

老二的技艺与老大的德性

或许有人会说,老二做得再好,又怎么样?老大还不是要打压?问题要分开来看。如何做老二,是一回事;如何做老大,是另一回事。尽管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但不等于毫无道义,国际社会还得遵守一些基本理念和规则,否则就是纯粹的动物世界。如果老二做得好,老大找茬的机会和理由就会更少。即便老大找茬,老二获得的同情与支持也会更多。

难道因为老大反正要找茬,老二就可以无所顾忌,锋芒毕露了?若照此理,是否可以说,既然小偷总是要偷东西的,所以我们干脆不用防范?这显然是荒谬的。小偷越猖獗,我们越要防范。老大越要找茬,老二越要沉着冷静,小心应对,少留茬儿。老二不想超越老大,则罢。

如果老二想超越老大,在实力不如老大时,更要韬光养晦,甚至忍辱负重;否则,如任剑涛所言:为维护霸权,寻找外部敌人,是老大的常规操作,而老二通常就是它的外部敌人。如果不具备远超老大的实力,老二先出头就是找死。这是美国从老二做到老大的成功经验,也是德国、日本、苏联等的失败教训。

尽管国际社会有一些道义,但毕竟是无政府状态,不存在强有力的规则制定者和执行者,所以不公正不合理的事常常发生,这是一个基本现实。接受,或者不接受,它都在那里。从应然性讲,哪个国家不应该强大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现实常常是,一个国家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时势和能力允许它做什么。这个道理是一般性的,对个体、集体都成立。

历史上成功和失败的老二

如果历史上的老二只有一种行为态势,我们无话可说,就把它当宿命。但实际上,历史上老二的行为态势大不相同,因而有不同的结局。

先说成功的案例。

最早的成功老二,或许要数周文王。司马迁说:“西伯拘羑里,演《周易》”(西伯是周文王姬昌)。周人被商纣王欺凌,忍辱负重,绝不冒进,直至武王伐纣,方成大业。

最著名的忍辱负重老二,当属越王勾践。越国被吴国打败后,勾践到吴国做人质,干仆役之活。甚至在吴王夫差生病时,勾践尝夫差的大便,为夫差诊断病情,不可谓不耻辱。勾践为了国家,不计个人耻辱,终于取得夫差的信任,被释放回国。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打败吴国。

历史上最深谋远虑、最连贯一致和最长久的忍辱负重者,当属大汉帝国抗击匈奴。说西汉是老二,不太妥当。如果视西汉为老大,则西汉之深谋远虑和韬光养晦,更值得敬佩。大汉抗击匈奴,从刘邦时期开始筹划,历经汉高祖、汉惠帝、汉高后、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六代主政者,凡百余年。期间,汉朝向匈奴不但奉上财物,还奉上美女(“和亲”)。

汉高祖曾打算攻打匈奴,被刘敬劝阻,改用和亲来缓和关系(《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文帝明确说,为了不使匈奴危害边境,汉朝与匈奴结为兄弟,并奉上丰厚财物(《史记·孝文本纪》)。这些都是韬光养晦,忍辱负重之举措。经过几代人的休养生息、励精图治,终于彻底战胜匈奴。

现代最成功的老二,当属美国。1896年,美国GDP就超越了大英帝国,但美国仍奉行“门罗主义”,接近邓小平的“韬光养晦,绝不当头”。过了50年,二战后,美国实力远超英国,才替代了英国的霸主地位。

再说失败的案例。

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在人类文化史上成就非凡,但它却是失败老二的典型。新兴的雅典要挑战传统大邦即霸主斯巴达的权威,但它非常缺乏韬光养晦的智慧,公然宣称“弱者应当臣服于强者,这一直就是一条普遍的法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0页)。然而,其实力不够,最终被斯巴达打败,雅典也走向衰落。

最近的失败老二(或老三、老四),有德国、日本、苏联,并以苏联为典范。苏联国力尤其是军事力量曾接近美国,但它锋芒毕露,四处出击,透支国力,最终败北。

由是观之,老二既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怎么做对老二最有利,读者自行判断。

真正的政治家没有个人尊严

要做好老二,有一点颇为关键,就是正确区分国家的尊严和政治家的尊严。失败的老二与成功的老二常常有一重大区别,就是前者混淆两种尊严,后者区分两种尊严。前者的典型是日本。日本军人的口号是“为天皇而战”,日本本国的慰安妇也是为天皇而献身。

在一些国家,人们将政治家(或领导人)的荣辱视作国家的荣辱,而政治家也将自己的荣辱视作国家的荣辱。这种观念极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强盛,因为在一个国家的强盛过程中,无论是领导人还是国家,都难免会遇到其他国家尤其是大国的干扰甚至羞辱。

如果不能冷静对待,领导人容易把一时一地、一城一池的荣辱得失视作个人的颜面,民众也容易将这种荣辱得失情绪化。两相结合,即领导人利用民众情绪或民众情绪绑架领导人意志,很容易冒进。一旦冒进,就很容易遭到大国更迅速更严厉的打压,因而强盛之路更艰难,甚至夭折。这不但适用于国际社会中老大与老二的关系,也适用于毗邻大国与小国的关系,还适用于集体(如公司)中老大与老二的关系。

因此,真正的政治家没有个人尊严,只有国家尊严,以国家长远利益为进退之道。政治家的个人尊严是以维护和提升国家利益与尊严来赢得的。国家外交的动力,从来都不应该是为了某种虚荣,也不应该是为了迎合民众的快意情仇。

古人虽有言“士可杀不可辱”,但这样的士是下士,上士能屈能伸。魏征顶撞唐太宗,看似损害了唐太宗个人之尊严,实则有助于国家兴盛而维护国家之尊严,最终也提升了唐太宗之尊严。

重温邓小平的智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力不断强大,这是事实。美国对中国强大的警惕,既是事实,也是必然,没有必要将之情绪化。同理,历史上的中国作为东亚体系的老大,也对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强大非常警惕。这是国家交往和竞争的常态。问题在于,如何在强大的过程中减少老大的担忧,从而减少国家发展的阻碍。重温邓小平的智慧,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当年,针对国际形势,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绝不当头,有所作为的外交策略。邓小平的智慧,也是中国传统智慧的一种转化。《尚书》讲“满招损,谦受益”,《周易》有谦卦,提倡“谦谦君子”。《论语》中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还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骄矜者,未有不败。

从人之常情讲,你是更喜欢一个成功但骄矜的人,还是更喜欢成功且谦逊的人?有些人口口声声弘扬传统文化,实则叶公好龙,根本不能领会传统文化的优点。有些专家号称中国实力已超越美国,锋芒毕露的言论不断,怂恿民众的自大、好战情绪,甚至干扰国家外交策略。这是典型的未富而骄,未强而横。试想,美国及其他国家会怎么看待这种态势?

重温邓小平的智慧,为改善中国的外部环境,为国家发展助力,应该把握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外交要以为国家发展创造良性国际环境为大局,降低国际交往成本。国家发展所需的智力(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等)、能源、资源,都须要大量从国际市场购买,中国的产品也须要大量对外输出。因此,中国今天的发展非常依靠良性国际环境。

第二,在某些国际争端尤其是与周边国家的争端上,不主动改变现状,针对具体挑衅行为可作具体回应。一般言之,小国的某些军事举措(如兴建军事设施),老大并不担心,因为小国的举措对它没有威胁。但是,老二的同类举措就会让老大警惕。因此,不要以为小国可做的事,老二也可以做。换一个角度思考,即便小国填岛十年,对中国也构不成威胁。中国要反击,一年就可以比小国做得更大更强。因此,何必急于一时一地?当然,在法理上,不能承认小国不正当举措的合法性。

第三,不要被非理性民意所绑架,这种民意其实是民粹。民众中不乏激进、好战分子,竭力主张国家对外强硬。国家不能被这种民意绑架。网民快意情仇,但他们不承担任何责任。一个经典案例是,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雅典和斯巴达的冲突之所以越演越烈,很大一部分原因和责任就是两邦民众越来越激进,裹挟了两邦领导层。

第四,不要过于在意面子。外交的动力,从来都不应该是虚荣,而应该是国家的利益,尤其是长远利益。“有理,有利,有节”,仍是国际交往的指导原则。

第五,不要把追求国际地位与追求霸权混为一谈。即便中国继续强大,也不要走霸道,而要走王道。

第六,应该表达自己的合理主张,但抱怨和痛恨老大,没用;关键是做好自己,包括做好国内发展,扮演好国际角色。

作者是中国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力不断强大,这是事实。美国对中国强大的警惕,既是事实,也是必然,没有必要将之情绪化。同理,历史上的中国作为东亚体系的老大,也对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强大非常警惕。这是国家交往和竞争的常态。

赞一下
(163)
73.4%
赞一下
(59)
26.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