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泽玮:民国106年的山寨春晚

时间:2017-01-30 09:0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全球社论

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是每逢大年除夕,中国家庭最熟悉的陪伴。

鸡年春晚没有猴年春晚的政治宣导性那么强,未引发激烈讨论,但也未逃过“假唱”争议。假唱其实不全假,就事先录好对嘴唱,没有现场唱。作为官方媒体,这也符合万事不出错的传统维稳思维,不让人意外。

海峡对岸的台湾出现一个网络“山寨版”春晚,那才叫假。

这个假春晚充满反讽意味,用黑色幽默手法对政治符号图腾及党国时代的政治神话进行嘲讽,笑点不断。和正版春晚恰恰相反的是,山寨春晚提供娱乐多于教化,刺激思考多于强灌思想,负面嘲讽多于正面宣导。

这个号称“中华民国史上首届央视春晚”由一群台湾年轻人创办的网络媒体“眼球中央电视台”制作。它搞笑地将自己定位为“中华民国官媒”,刻意模仿北京中央电视台的正版春晚,复制一套威权政体的语言和美学形式。只不过,它在包装上凸显中华民国意识形态,既挖苦“中华民国”这个政治符号,也拿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中”国际话语权做对抗。

例如,山寨版春晚列出“南京时间”而非“北京时间”,年份为“民国106年”。大陆地区变成“中华民国大陆沦陷重灾区”,香港特区变成“中华民国香港特别沦陷区”,陆客被称为“灾胞”,台北为“中华民国临时偏安首都”。2016年中国央视春晚开场词中的“反腐倡廉,民心所向”被改成“反共复国,民心所向”。

据台湾媒体报道,活动在1月14日于台中一家饭店席开30桌,并使用“中华民国秋海棠版图”的省份作为桌名,变相实现“祖国统一”。现场邀请300多名网民参与,几乎均为35岁以下年轻人。在一个半小时的直播里,影片共有5200多次分享,25万次浏览次数。

“中华民国”成贯穿晚会的黑色幽默载体,在YouTube上看节目,多次让人产生时空错乱的幻觉。

主持人呼吁“中华儿女”挥舞中华民国国旗和眼球央视小旗子时,全场出现“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海场景,还有人高举孙中山遗像。“中华民国派”可以信以为真地走进时光隧道,在他们熟悉的历史片段中沉醉,“台独派”或“天然独”可以当做是歌迷看演唱会,挥舞手中的道具配合台上歌手演出,可谓“一场春晚,各取所需”。

在台湾,“台湾VS中华民国VS中国”的“国家认同问题”一直是个拉锯战。国家认同的定义十分复杂,但归根结底是回答“我是谁”“我属于哪个国家或民族”的归属感问题。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之后,台湾人更惯于在国际社会使用 “台湾”而非“中华民国”的称谓,以强化被孤立的“台湾”之国家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更多源于对土地和社会的认同,而非疆域与政体的认同。北京愈是压缩台湾的国际空间,愈是让中华民国走不下去,愈是助长台独或“天然独”的势力滋长。

正如“端传媒”分析文章指出,对中华民国真正有情感的台湾人正在逐渐消退,特别是在民主年代成长的年轻世代,挥别老一辈的历史经验与党国政治教育,而更理所当然地以实际生活共同体的地理范畴(台湾)为认同框架,这就是今天台湾人政治身份认同的困境。

尽管如此,中华民国的体制仍影响着台湾甚至两岸的政治发展。虽不明确承认“九二共识”,但民进党籍总统蔡英文宣示,她将是“依宪遵宪的中华民国总统”。在台湾本土意识随民主化进程高涨的当下,若能把“台湾”“中华民国”“中国”拉成等号关系,或可成遏制台独的一道安全阀。

就如台湾偏统派的《中国时报》去年发表社评指出,“台湾=中华民国=中国”是绿蓝红三方,都该努力思索的新定位。当蔡英文政府接受《中华民国宪法》,两岸愿意维持现状,台湾朝野和两岸当局不妨建立“台湾=中华民国=中国”的连锁认知,当可化解内外纷歧。因为倘若不认同“台湾=中华民国”,那在逻辑上,最可能的导向将是“台湾=台湾国”,这绝非大陆所愿见的。

除将“中华民国”的政治符号娱乐化外,山寨版春晚也嘲讽台湾内政与社会现象,将去年北京央视春晚的台词“合作共赢,收获满载,中国足迹跨越五洲四海”改成“蓝绿合作,假球不断,政党协商乔遍五湖四海”。

主持人还模仿大陆官媒用语激昂地说:“在以蔡英文同志为总统的坚强领导下,520政党轮替之后,依然维持现状。”然后挖苦道:“她活得非常痛苦,包括像是一例一休的问题,还有很多同性恋放荡主义分子肆虐,还有一大堆人统统在喊着罢工。”

用现实材料进行虚构式再创造,真真假假往往让入戏太深的人分不清,因为真实往往是荒谬的,历史极可能经扭曲而变虚假。不过,用这种如幻似真的手法去呈现真实和历史,相当具娱乐性,只要拿捏得当,可能比大喇叭式宣导更能引起社会反思。

赞一下
(3)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