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润恬:不只要吃得饱 还要吃得好

时间:2017-01-27 03:0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全球社论

新华社本月23日播发的《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把中国202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调高到不少于18.65亿亩。本来已认为18亿亩耕地红线定得过高的人不禁要问,有必要再高吗?

从官方的角度,耕地是中国最宝贵的资源,关系十几亿人的吃饭大事,必须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中共总书记中领导人说过,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中国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需设定足够保守的耕地红线来扭转跌势。

中国耕地面积在2015年是20.25亿亩,比上一年少了99万亩,这相当于减了一个产粮大县。早期耕地流失的速度更快,1996年至2005年的九年间,中国耕地少了1.2亿亩。

中国已有世界22%的人口,人口还未达峰值,却只有世界7%的耕地。保护主义趋势使粮食进口增添不可预测元素。提高粮食自给自足的能力,是中国重视耕地数量的原因之一。

不过民间一些经济学者、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官员则质疑政府怎么计算耕地红线以及严守红线的必要。房地产大亨任志强曾说,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中国房价高涨的罪魁祸首。一些地方政府也希望能不受限制地把耕地用于建设,以取得更高的税收。

另外,保总量固然重要,更有效使用分配不均的土地资源也很重要。

日前播发的《意见》首次为跨省占补平衡解禁。耕地占补平衡的原则是建设占用了多少耕地,就必须在别处补充多少耕地,以守住耕地红线。

关注中国农业发展的新加坡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张宏洲向《联合早报》分析,这意味富裕的沿海省市可以把本省市的土地用于较高经济效益的用途,并用财政收入在内陆或东北地区补充耕地,这么一来也能帮助内陆和东北地区更充分使用目前用不完的地。

另有农业专家指出,中国在2016年之前取得粮食生产“十二连增”,一些粮食的产量已经过剩。中国人的身体已经饱了,只是心里忘不掉上世纪饥荒的回忆,甩不掉对粮食不够的焦虑。

环保界人士认为,既然中国基本上已解决了“吃得饱”的问题,现在应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吃得好”上面,生产健康、安全的食品。

中国过去数十年通过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来提高粮食产量,但结果是食品可能对健康有害。中国有耕地红线,但却没有为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制定红线。

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王婧指出,中国的化肥生产与使用量是世界第一,使用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农药使用国,使用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到三倍。化肥导致食物含有重金属,农药则可能致癌或影响内分泌。

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也会损害耕地的质量。中国政府近年已开始在关注耕地的数量之外也关注耕地的质量。《意见》提出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要求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也就是当建设要占用好的耕地时,应把耕地已经熟化的耕作层土壤剥离,用于补充其他耕地项目。

中国新农夫向乡村承包土地,尝试用生态的生产方式种植粮食,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粮食的需要。但有农户反馈,他们签了长期承包合约还是没有保障,地方政府看到房地产价格上涨后便在行政手续和水供应等方面为难新农夫,等待他们提前放弃合约,便可收回农田进行开发建设。

新农户的问题,凸显了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困难度。中国在1986年、1992年和1997年发出关于保护耕地的通知,也尝试通过法律保护耕地,在1994年发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也在1998年把耕地保护写进《刑法》。

《意见》是中国时隔20年再次发布关于耕地保护的文件,并强调要“严保严管”。我们可以理解这意味中央对耕地保护的持续重视,也可以理解耕地保护政策多年来始终无法完全在地方贯彻落实。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