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精华展“殖民”被“统一”元素取代

时间:2021-03-10 13: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香港历史博物馆开放了19年的常设展“香港故事”去年起闭馆翻新时,就有市民及历史专家担心翻新后展览会“去殖化”。媒体日前参观暂时代替常设展的浓缩版“经典再现——香港故事精华展”(精华展)时,发现展览讲述香港回归时,没提及“殖民地”字眼,并增加篇幅讲述《基本法》,把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等因素结合起来。

据《明报》报道,香港康文署早前预计“香港故事”更新工程为期两年多,并于历史博物馆网页预告去年12月中会推出浓缩版精华展,介绍香港民间风俗及由史前时期至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发展历程。记者日前与面簿专页“香港旧照片”创办人、历史书作家余震宇到访精华展,未见以前常设展中展出的港英旗帜及港督照片,部分展品描述也与常设展有出入。

常设展原有至少时处指“香港是殖民地”或曾历殖民地时期,当中“香港回归”展板的描述,首句为“香港在经历了155年的殖民地统治后……”,而现在精华展描述香港回归时未有出现上述字句,首句为“在1970年代末,随着新界租借届满之期临近……”,继而讲述邓小平的“一国两制”初步构想和中英谈判,展板标题的英文也由“Return of Hong Kong 1997(1997年香港回归)”改为“Return to the Motherland(回归祖国)”。有关描述原本只有约170多字,精华展则增至近500字,三次提及“一国两制”,又加入有关《基本法》的论述。

余震宇认为,殖民地历史于常设展中已不算多,香港不少人对近代史认识较少,在字眼上作小修小改,市民不易察觉。他举例,以往常设展谈及大陆政治运动及本地抗争运动,会引例称当中涉文化大革命、双十暴动等,并会明确分开“暴动”与“抗争”,但精华展“战后香港发展”的展板则“中性化(neutralized)”不同重要事件,称“随着社会上争取权益的意识提高,并受到大陆政治运动的影响,抗争运动此起彼落”,是“抹走了那些例子”,模糊了焦点,“看不到原有历史真象,下一步会令人觉得重新诠释历史”。

展区名称也有改动,常设展设有名为“鸦片战争及香港的割让”的展区,精华展则改为“香港割占与早年发展”。余震宇称,割让是“我让给你,你可以不要”,割占则是“被迫被占领,我都不想”,是主动与被动之分。他说以往官方文件两者兼用,近年则见“三中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的书目多用割占两字,认为在近年政治气氛下,相信官方用字也会倍加小心。

康文署回覆查询称,精华展将展出至“香港故事”常设展的更新工程完成为止,而内容是根据“香港故事”常设展内容浓缩而成。署方称,新增的多媒体节目是为了在展示空间和展品数量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提供更多内容和资讯,而精华展的内容和文字均征询了博物馆专家顾问的意见。

赞一下
(17)
94.4%
赞一下
(1)
5.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