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野:中国反封控抗议的虚与实

时间:2022-11-29 10:1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香港01

作者:泉野

以乌鲁木齐火灾为事由而起的反封控维权抗议,正在中国各地蔓延开来。截止11月28日,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广州、成都等地,都爆发规模不一的抗议活动,人们走上街头,或聚集在校园,喊着内容不一的口号。与此同时,在网络端口,自11月25日起,短视频、录音、图文讯息铺天盖地而来,虽然多数消息很快即被删除、屏蔽,但人们还是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对当前防疫政策的不满,以及对不断做大做强的核酸检测机构的不信任。

乌鲁木齐火灾会成为一个分水岭吗?此轮不断扩大化的反封控抗议究竟会导向怎样的结果?中国官方会因此调整严厉的“动态清零”政策吗?就此轮抗议的起因和目前发展态势来看,至少呈现出实与虚的两个面向。

先看实的一面。从民众层面来看,此轮抗议的起因看上去是乌鲁木齐火灾,但其实乌鲁木齐火灾不过是“引爆器”,疫情三年积压的情绪才是最大的推动力,这种情绪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疫情三年之后的今天,各阶层民众都面临着巨大的不安感,经济压力、精神压力逼近临界点,越来越多的人失业、断供,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难以为继,在看不到回归常态希望的情况下,积累的情绪迟早爆发。不管此轮抗议背后有无人操弄,这些情绪和压力都是客观存在的。

从官方层面来看,维持“动态清零”的初衷也是为民众好,虽然各地执行层面出现了一刀切、层层加码等乱象,以及核酸检测机构的造假等,但并不能因此否定政府施政的初衷。放在疫情爆发至今三年的时间周期里,尤其不能否认中国在早期确实取得了防疫的成效,也保证了低死亡率。现在的关键问题是,病毒不断在变异,民众的认知也在变化,固守老办法越来越难以为继,官方基于“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想要万无一失,通过算大账、算总体账之后采取了渐进式放开之路,但面对具体账的民众,已经等不及了,也不想再等了。再加上官方渐进式放开在具体执行层面却演变成了不断加码,更直接消磨了人们的耐心、信心。

基于这两方面“实”的面向,各地维权抗议的一些诉求,比如解除低风险区的限制性流动,取消常态化核酸,取消查验健康宝,一旦阳性之后给予民众自主选择是居家隔离还是集中隔离,停建方舱,是合理的、具体的,最终结果也可能是有效的。比如乌鲁木齐多地陆续复常,北京多个小区通过维权行动获得解封,北京大学承偌停建计划中的方舱,成都在建万人方舱也被叫停。

再看虚的一面。此轮抗议中,“白纸”成了一个极具符号性的存在,在南京传媒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等高校,有学生或是举牌或是张贴标语或只是举起一张白纸,用以表达回归正常生活或鼓励民众觉醒的诉求。“白纸”的寓意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解读,这也是“白纸”的无形力量所在,所谓“有无相生”,“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白纸所传递的“虚”与“无”,以及各地脱离防疫本身的一些诉求,比如“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正在让事态变得复杂化、抽象化。而这,看似在短时间内聚拢起了各方力量,实则也在埋下隐患。

在这个问题上,香港2019年的修例风波是一面镜子。起初走上街头的人们诉求是“撤回逃犯条例”,这是很具体的,但随着情势的发展,“反送中”这一极具煽动性的口号开始占据主流,“逃犯条例”是具体的,但与“送中”谐音的“送终”,却是抽象的、道德化的,等于在告诉人们:今日港人不同仇敌忾站出来表达“反对”,就等于在给整个香港“送终”。事实证明,这一口号确实聚拢起了百万人上街,但整个修例风波的实际演变却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对香港核心价值的破坏,对人们的信心的消磨,恐怕很难在短期内恢复。

回到这一次中国各地的抗议,也需要放在更长时间周期来看,诉求越具体越有效,越抽象化、道德化越容易适得其反,因为需要承认,不管是官方还是民众,核心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尽快恢复生活常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发展成果和稳定局面不至于中断。历史告诉我们,每一场社会运动的发展与演变,最终往往是“停不下的车子拖垮了马”,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对官方来说,如何应对这样的民意海啸,看似复杂,其实也简单,那就是更多从“实”的一面出发,看到人们生活的难处,通过切实的防疫政策之变来纾解民众情绪,以“虚”对“虚”,无异于火上浇油,让局面更加不可控。

上世纪70年代末,刚从文革泥潭中走出的中国,在邓小平的带领下启动了改革开放,在过程中经历过很多起伏和波折,但任尔东西南北风,邓小平始终反复强调“两个压倒一切”,一个是“经济建设”,一个是“社会稳定”,最终中国经过40余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今天面对的难关,说到底,最终还是需要依托于经济建设来破题,需要以社会稳定为前提,这是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的关键,也是中国两千余年“统一”与“分裂”的历史告诉我们的。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