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中石:用“群释效应”让美国社会的内部减压阀失灵

时间:2022-11-16 10:1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香港01

作者:白中石

2022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被认为是今年美国国内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各方对此都密切关注。美国当下的政治生态日益紧张、社会认知撕裂,社会治安恶化导致民众对政府和政治人物的质疑。美国建国以来在社会内部打造的各种减压阀似乎马上就要陷入“不工作”的状态。美国中期选举是美国的内政,中方虽不做评论,但在中美博弈大背景下,观察对手的弱点并善用之,不失为一种制敌良策。
 
不久前,国内互联网上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争论沖上了热搜。很多网友坚称早年学习时,课本上写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人教社回应称,自1961 年收以来,历套教材文章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人”“斯人”之争很可能是“曼德拉效应”的结果。

“曼德拉效应”指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事实不符。最早声称有“曼德拉效应”的是美国人菲安娜·布梅(Fiona Broome),她于2010年描述自己记忆中南非总统曼德拉“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在监狱中死亡”,但现实是曼德拉没有在20世纪80年代死去,后来出狱还当上了南非总统,直至2013年才逝世。

安娜·布梅的说法在2010年前得到大量线民回应,许多人表示有相同记忆。目前对此现象比较科学的解释说法,是由于曼德拉出狱时的名气并不大,人们也并不会关注他,并将他出狱的事件错误理解为葬礼,在与亲友攀谈时相互加强了这种错误记忆,导致了大众记忆与现实的偏差。

一件事在集体记忆中的印象,会很大程度决定人们对这件事的看法。而集体记忆与认知引导、认知安全工作密切相关,在政治工作中意义重大。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个新视角或新概念——“群释效应”,来阐释“庶民侵犯”的社会政治现象。“群释”指向群体进行解释。“庶民”指民众,语出《诗·大雅·灵台》:“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意指文王开始要建灵台的时候,众多的臣民趋而共同筑台,不到一天就完成了。

“群释效应”是指群体规模越大,集体记忆越不由事件本身塑造,而由群体对事件的解释塑造。美西方的党争体制与商业政治会催化宣传资源“失序发育”,并使政府主体与社会群体对宣传资源产生依赖。“庶民侵犯”则指社会群体可以庶民身份超脱针对政府的道德与权力约束。政府若对此加以利用,即可因势挑选某一社会群体,放任甚至助力该群体以维护言论自由的名义攻击禁言其他群体。

解释权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权力,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使人之兵为己而战”的快速键。美国在世界各地开展“价值观推销”,本质是希望对目标国家建立并强化单向解释权,图谋让自己为目标国家的政府及其社会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定性。在美国建立和维持全球霸权的过程中,宣传战一直发挥著巨大作用。

冷战期间,美国就凭藉强大的综合实力,将外宣打造成与军事打击、政治渗透和经济操控并列的“第四种武器”,广泛用于反共产主义、颠覆别国政权等对外战略活动;英美在香港深耕百年,使得香港社会对香港、内地的集体记忆“版本混乱”,在前几年的“修例风波”期间,黑暴群体口喊“言论自由”,却对希冀社会稳定的群体进行暴力攻击,无所不用其极遏止集体记忆与己不同的人发声或行动,使香港社会作为整体的集体行动能力受到严重削弱。

在对美博弈中,可把“群释效应”与“庶民侵犯”结合起来,并应抓住这一理念的四个特质:第一,保护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整体健康的方式,是在基于事实的前提下对资讯流通与发声方向进行科学设计与理性引导;第二,资讯来源与发声管道的“失序丰富”会促使大集体围绕集体记忆的不同版本分裂形成不同小集体,从而降低大集体作为一个整体开展大工作、实现大目标的能力;第三,对基于混乱的集体记忆所形成的小集体间,可以超脱针对政府的道德和权力约束相互攻伐,造成对言论自由、民主氛围、社会活力的假维护与真侵害,促使社会作为一个大集体的整体失能;第四,明理是为做事,不可本末倒置——理越辩越明,事越争越乱,“辩”使个体增加活力,“争”则会使集体失去能力。为辩而辩不是保护自由,而是使大群体失去行动自由从而为己所用的方式。

美国面临宣传资源的“诅咒”

“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理论,指一部分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由于依赖自然资源,面临许多发展问题和安全风险。宣传是构筑集体记忆的核心手段之一。美国依讬雄厚的国力建设了遍布世界的电视台和使用者众多的网路平台、发射了满天飞的通信卫星,依讬斗争经验编辑了“民主”故事体系,其宣传资源可谓十分丰富。

有人以美国不设“宣传部”,就指称美国政治并不在意宣传工作。此言谬也!美国的党争体制、商业政治十分依赖宣传工作和宣传资源,美国不设“宣传部”,正是宣传工作在美“极其、特殊重要”的清晰展示,美国政治依赖的是基于构建集体记忆的认知引导工作,我们应对此有冷静的认识。

虽然前述“曼德拉效应”并未取得主流学术界的认同,但美国却一直在吃它的红利。美国炒作涉疆议题,妄图把世界对中国新疆的集体记忆向所谓“种族灭绝”上引;美国对内强调新冠疫情“低死亡率”,努力把因自身治理能力缺失导致的“美国因新冠死亡的人数超过二战”这一集体记忆往“捍卫自由”的方向引。美国的伎俩并不浅薄:伴随防疫工作的推进,疫情在中国终将成为过去,美国即便实因无奈先走了“躺平”的一步,也可抓住时间差,把人们的注意力从人命的角度往意识形态的方向引,意在为自己赢得下一场“辩论”的先机,而无力抵抗国家机器的美国民众,即便失去生命也难以改变美国政府对“死人不能讲话”的信奉,无法改变美国“政治径流”半步。美国可以在上述议题中兴风作浪,基础就在其内外宣传资源的发达。

我们需要看到,美国的问题在于,它出于“维护全球霸权”“甲党再坐四年、乙党改朝换代”的目的,过度将“让群众记住某件事”转化为“让群众记错某件事”,让有关工作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逻辑与现实,均指向美国具有被宣传资源“诅咒”的基础和空间。美国虽然还是世界帝国,其社会表面混乱却还没有垮掉,是因其在外部和内部有大量的减压阀,所以姑且能维持动态稳定。中国应对此予以关注,并可巧借“群释效应”碾碎美国社会的内部减压阀,释放其社会中被掩盖的矛盾洪流,打破其脆弱的社会平衡状态。

有关思考和应对建议

利用集体记忆推动形成“庶民侵犯”的方式将“群释效应”武器化,被反噬的风险很大。反击美国此种类型的攻击,处置并应用美国的制度局限,需认清美国围绕“大集体的记忆由对事件的解释而非事件本身塑造”所采取的各类行动。这些行动有四个特点,本文结合阿富汗战争的案例,提出相应处理建议:

第一,人的惯性思维,是在事件发生后才可能对这件事进行解释,但其实一些解释工作可出现在事件发生前。例如“911”事件,就被美国政府用作入侵阿富汗的“解释”。应对建议:始终把握“以我为主”的原则开展工作,以自身需要而非对方动作作为应对事态的总体原则,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例如,拜登与布林肯有关“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的表态并非投降书,其目的在于构建美国已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华休战的集体记忆,如果形成,那美国不管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不可以被指责对华开展意识形态进攻,这是美国以“退”为进,给自己的意识形态进攻松绑的“事前解释”。

第二,距离事件近,人们关注过程;距离事件久,人们关注结果。例如阿富汗战争刚开始时,美国酒吧里的人们聊有关战场的传闻,二十年后,美国中学试题考的是这场战争的影响。应对建议:对内强化节奏意识、节点意识,在顺应规律的大前提下,根据需要拉长或缩短有关事件“过程”的宣传周期,坚决杜绝“恋战”思想,在杂音形成规模前引导进入有关事件“结果”的宣传周期,并牢牢把握“结果”的定义权。对外则根据实际采取错置方案,特别是具有对敌伤害潜力的事件,群体关注过程时在目标国家及国际平台发起结果讨论,群体关注结果时在目标国家及国际平台发起过程回顾。且要高度提防敌对势力对我使用此种方式扰乱集体记忆。

第三,人往往对自己得出(或自认为自己得出)的结论,立场最为坚定。这不单纯有关“自尊”,实因此类结论经过思想“演算”,改变它还需推翻论证过程。例如有关“美国借‘911’事件派军阿富汗,意图借机控制中亚并强化全球霸权”的集体记忆,就在很大范围深入人心。应对建议:如若需要对敌发起进攻性的手段,应先期将大部宣传资源投入“建立联系”与提供论据,暂缓直接抛出论点,由目标受众自己得出结论。例如如果需要强化有关美国“侵略成性”的集体记忆,可先在舆论平台发起与美相关战争的议题和讨论,建立“美国和战争的联系”,在推动发酵的过程中丰富论据直至形成结论。负面案例来说,美国对华发起有关新疆所谓“种族灭绝”的议题进攻,由于不具事实基础,只得倚仗自身声音大的优势四处“填鸭教学”,急于抛售结论;中国处置稳健坚定,美国图谋必然失败。

第四,改变集体记忆最有效的方式是“覆盖”而非“擦除”。“擦除”动作会对这段记忆赋予“神格”,加以治理的政治成本很高。例如美国两党虽为阿富汗战争的结果互相呛声,但在用“仗打完了理应走”、“收缩战线集中精力对付中国”等认知,去覆盖“仓皇撤出阿富汗”的集体记忆方面,却达成了“战略共识”。应对建议:助力目标国家的目标集体记忆形成“神格”。例如,节奏合理的唤醒“美国仓皇撤离阿富汗”的集体记忆,旗帜鲜明的指称美国试图擦除这段集体记忆。不可排除美国对我采取类似行动的可能,但中国行事光明磊落,且制度优势可保证我处置手段丰富,而美国的制度局限决定其必陷入困境:对这段集体记忆放任不管则无法覆盖,正面回应则更促使“神格”成型。

一般认为,美国倚仗雄厚实力,与历经风雨检验的“民主故事”体系,在塑造集体记忆方面很有造诣。但模型建立起来,再去观察美国针对中国开展的舆论战、认知战,会发现美国大部分的进攻手段,一直困在赵高的“指鹿为马”和戈培尔的“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的深井里无法自拔,上限堪忧,我可构建和采取的处置、反击方式并不单一。赵高和戈培尔都曾“风光无两”,但最终都失败了。美国如果还抱著这套横冲直撞,面对有些国家也许可以呼风唤雨,但在中国这里是赢不了的。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大势已形成,未来世界有关这段历史的集体记忆,必是动人心魄、朴素坚韧的奋斗史诗。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