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小镇做题家的集体乡愁

时间:2022-07-29 12:4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FT中文网

作者:徐瑾

“二舅”火了。

这是一部2022年B站up主的创作短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以下简称《二舅》)。在这部11分钟的短片中,主角“二舅”年过60,早年是“天才少年”,却因为打了四针而意外成为残疾。此后,二舅弃学,自学了木匠手艺,安贫乡间,但始终乐于助人,颐养老母亲。

视频中这个看起来平凡的人,迅速走红,击中了中国网民的心,引发诸多议论。有人觉得,这是视频版《活着》,也有人认为二舅有些类似鲁迅的阿Q,也有人怀疑二舅的真伪;有人觉得备受鼓舞,也有人认为应该反思悲剧根源;自然,还有人要求二舅搭风口做短视频直播,还有人在复盘“二舅”的文案,估计准备推出大伯三叔四姑等流量系列。

“精神内耗”的年代

从某种意义而言,二舅本人真假好坏其实并不重要,但作为一个现象级的视频,我们不妨反思,一个普通人为主角的视频,带有过去时代气息的“二舅”,为什么这样火?

《二舅》发自年轻人为主的b站,转发的人群也主要是城市青年。这个视频中标题中容易遭人忽视 “精神内耗”四个字,道出了它爆火的秘密——“精神内耗”已经是一种时代流行症候,过度竞争的内卷之下,与“躺平”、“摆烂”等词描述了同一种困境。在大学生就业困难、阶层升迁希望渺茫的当下,“精神内耗”成为部分城市年轻人群体时而自嘲一个痛点,求而不得辗转反侧是其典型特征。额外说一句,《二舅》作者原本是一个教培机构的历史老师,长期的工作经验中,他接触都是高中生,这使得他对于年轻人心理比较了解,也容易找准共情。

对多数年轻人来说,对二舅的悲剧经历,属于他们上一辈甚至上两代的体验,他们没有切身体验过,因此可以带着审美的距离,将其升华为磨练;而二舅在悲剧中被作者强力点赞归纳的自强,则可以成为某种安慰——翻译一下,一个遭遇比你惨的人,还那么自强,你是不是应该好过一点?

有意思的是,在过去力争上游的时代,作为年轻人的后浪,自我激励口号往往是诸如此类:”比你有天分的人还比你勤奋“,言下之意,你没有达到目标,是不是更应该努力,隐含的前提是努力一定有好结果;到了今天,大家需要的,似乎不再是这样的自我鞭策,而是类似《二舅》这样的柔性安慰或者说精神按摩,“都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胡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烂牌。二舅这把烂牌,打的是真好。”——就这样,放弃拿好牌的希望,彻底承认自己拿到烂牌,然后努力不要摆烂。

《二舅》作者开始叙述都是避开冲突与激情,平静叙事,到了结尾,却喊出了一串更为铿锵的口号——

“我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今天二舅还在走在自己的人生路,这条长长的路最终会通往何处呢?”

“笔记本的第一页是他摘抄的一句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是的,这条人生路最后通向的一定是胜利。”

从艺术层面,作者也许在结尾继续保持克制不强行升华可能更好,但是如果失去了这个结尾,网络潮流一般的渴望被安慰被抚慰的情绪,也会失去了准头。

“我北漂九年,也曾有幸相识过几位人中龙凤,反倒是从二舅这里让我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身上所有的平凡美好与强悍。”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二舅》不少受众,都是小镇做题家,他们是成功版本的二舅,四肢健全,上了学,考上大学,走出了乡村,漂泊在大城市。

追求成功曾经是他们的目的,如今,在成功概率变得遥远的时候,《二舅》式悲情与自强,既抚慰了他们的精神内耗的痛点来源,又激活了他们久远乡愁的爽点。无论梦想如何日渐远离,他们可以这样自我安慰:家乡的二舅,都可以这样微笑着活着,我为什么不能?自己无论如何,都比二舅的境遇好。

以“比惨”获得安慰,可以彻底解决精神内耗么?答案显然否定的。

二舅式的活着

视频中二舅被极力称赞,但是像二舅那样活着,是不是就是一种好选择?

有意思的是,作者说自己三十年来只认识一个二舅,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身边这样的“二舅”不少太少,而是太多,就像一个评论所言,“每个人都有一个二舅。”

我不知道二舅怎么想,毕竟他视频中也没有台词,更多是被表述,在视频发布之后,他更多是被评论。借用马克思的话,二舅无法自己发声,只能被别人表述。类似个体回忆国内还有不少,看到最后,你会发现:每个人,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虽然高低贵贱不同,但大大小小,几乎都活成《活着》的注释版。

《二舅》的流行,和余华小说《活着》的成功内核不无关系,虽然二者艺术高下不同。评论家许子东曾经说,《活着》最受欢迎的关键是“很苦很善良”:首先,“很苦”是作为“记忆积累”,也符合本能的“宣泄需求”;其次,“很善良”则符合传统的“道德信念”,策略上也更安全。

这种宣泄需求、道德信念与安全策略,到现在仍旧是一样。今天年轻人,也许没有读过看过《活着》的小说或者电影,但是不妨碍他们的思维设定,天然可以接受《活着》的成功密码。尤其是今天,不确定成为最大的确定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活着”本来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如今却成为不少人和企业的最高追求——腿瘸了还要活着,这不是二舅一个人的人生,是不少人的心理恐惧以及现实隐喻。

也许,卑微地活着,不问对错,带着微笑,是值得同情的,但这样的活着,并不那么值得庆幸甚至向往。你的父辈可以这样,你弯弯腰,也许也可以这样,你的孩子,你也希望他或者她,这样活着么?

走出“活着”式的循环,才是真正活着的开始。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