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利:我也看“眯眯眼”

时间:2022-01-11 08:1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热点话题

中国现代诗人穆旦有一首诗叫《我看》,写于1938年,在当年的环境中,他看到的是春风,是飞鸟,是丰润的生命。这首诗也入选了由教育部主编的最新版本初中语文教材。时间过去了80多年,人们看事物的眼光和角度显然有了许多新的变化。2021年的中国与上世纪30年代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看什么,如何看,依然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关于眯眯眼,不是第一次引起争议,远的不说,仅去年以来在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的就有三次:最先是去年6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2021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发布会”,模特的妆容设计就引发了网友的口诛笔伐,连带清华这所顶尖高校蒙尘含羞。

到了11月份,闯祸的变成了奢侈品牌迪奥,它在上海举办的“迪奥与艺术”展览中,选用了一幅争议极大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有人形容这张照片上的模特“皮肤黝黑,满脸雀斑,头发油腻,发型古怪,不仅眯眯眼,还双眼翻白,透出一种恐怖气息”。

巨大的批评浪潮,让迪奥不得不出面解释,摄影师陈漫也正式道歉。然而殷鉴不远,距离2021年底仅剩几天的时候,三只松鼠跳出来了,再次搅动舆论场,还连带挖出了犯同样错误的著名汽车品牌奔驰。

对于三只松鼠,中国的消费者并不陌生,它是在网上售卖坚果起家的企业,曾经一度风光无两,但在竞争残酷的电商领域,本身并无核心技术,又没有多高的行业门槛,因此上市以来发展逐渐遇到了瓶颈,很难再对资本市场讲出有新意的故事。这一次,它想要跨界卖酸辣粉,于是就有了这一波神操作。

不少网友怀疑它是故意的,虽然缺乏证据,但也并非毫无道理。在注意力经济下,为了获取流量(不管是清流,还是浊流),一些企业往往不择手段。就在去年8月份,吴亦凡事件爆发之后,杭州某造车新势力的内部业务研讨会上,就有员工建议“请吴亦凡代言”。事件曝光之后,企业迅速开除了该员工,但究竟是基于企业价值观,亦或是社会责任感,还是迫于舆论压力,令人遐想。显然,在流量为王的环境下,剑走偏锋,流量至死,有足够动机,而且有例可循。

三只松鼠是明知故犯,还是无心之失呢?姑且不下结论。客观来说,企业的危机公关做得还不错,舆情爆发后,三只松鼠立即发布了道歉公开信。另一边厢,模特也及时站出来,发出了灵魂一问:眼睛小就不配做中国人了?这话确实问到了点子上。

眼睛是天生的,眼睛小不是原罪。网络观点也迅速分化,更多理性的声音认为,(凡事)不必上纲上线,不应丢失文化自信。这种冷静的态度是可取的。但态度可取,不代表结论就一定正确。因为“小眼睛”和“眯眯眼”根本不是一回事,后者的本质是一种妆容,也就是一种形象设计。既然是设计,自然体现着设计者的审美趣味,或者价值取向,这才是引起争议的关键。

实际上,小眼睛一样好看,中国社会也没有歧视小眼睛的传统,反倒有不少小眼睛的明星,男的如孙红雷,女的如林忆莲等,他们都深受观众喜爱。

有趣的是,笔者专门查阅了《联合早报》的读者调查,时间是12月28日上午11点11分。数据如下:投票人数3930,其中“反对以爱国之名乱扣帽子,上纲上线,大搞网络暴力”的1122票,占28.5%,最多;其次是“眯眯眼不是原罪,但整体妆容和广告效果确实让人不舒服”1084票,占27.6%,两者相差无几;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也是投这一组。至于选择“眯眯眼就是歧视”“眯眯眼不等于歧视”的分别为18.6%和13.7%,都可谓少数。

众说纷纭中,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审美话语权的实质,深中肯綮。在国际主流时尚基本被欧美企业、媒体掌控的背景下,欧美视角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力图登上国际时尚舞台的人物或作品恐怕都难免被挟裹,即使专业的艺术院系,要免俗也并非易事。

至于前者是不是侮辱,后者是不是自取其辱,不宜仅凭情绪判断。以雀斑为例,一般中国女性不长雀斑,而欧美女性比较普遍,因此雀斑在欧美人的审美体系中并不是丑的代名词。这里面是审美的错位,还是刻意的侮辱,确实有一定争论的空间,动辄暴跳如雷,自不可取。

但话说回来,明知有争议,而故意挑起争议,博取流量,那就是其心可诛了。抛开这层意思不说,如何让浓眉大眼、明眸善睐这一类妆容成为主流时尚,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一项不小的历史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软实力的一部分。

作者是广东省教育业者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