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别对变种病毒冲击掉以轻心

时间:2021-12-30 18: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台湾《经济日报》社论

 

自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一个多月以来,变种病毒Omicron(奥密克戎)在全球快速扩散。由于初期研究结果显示,虽然Omicron的传播速度胜过Delta(德尔塔),而且打过疫苗或染疫康复者的突破性感染率也高,但是重症比率相对低,再加上疫情长达二年之久所产生的防疫疲劳,使人们对Omicron的戒心相对不高。

对此,部分专家提醒,仅从Omicron早期数据资料,就认定它的影响较温和“是不明智的”,正因为其重症率低、有大量无症状感染者,加以全球多国采取“与病毒共存”政策,使实际感染Omicron的人数应远高于目前统计,也让最终入院人数是否对医疗体系造成负担仍未可知。更何况,一旦Omicron使各国疫情大规模复燃,不只会削弱全球经济成长动能,感染人数大增也会令劳动参与率下滑,供应链再度受到干扰,稍稍缓和的通膨及大宗商品价格又再走扬。

面对Omicron恐对经济带来新一波冲击之际,主要央行却因通膨压力居高不下而转持鹰派立场,加快收紧货币政策。如联准会宣布加速缩减购债,且暗示明、后年将各升息三次;英国央行更出乎意料地,在维持低利率三年多来首次提高利率,以抑制升抵近10年新高的物价;欧洲央行则表示,将在明年3月停止购债计划。

为何主要央行未因疫情升温而对货币政策收紧一事作出调整,理由有四:第一,过去两年来,即便全球经济屡受变种病毒冲击,复苏步调仍逐步地朝疫前预测的成长轨迹靠近,是以各央行并不预期Omicron会对经济造成重大负面冲击;第二,联准会终于不再认为通膨是暂时现象,而Omicron如引发各国采取较严格的防疫措施,恐造成供给面再度受阻进而推升通膨,故在通膨风险加剧下,央行选择维持货币正常化步伐;第三,美国和欧洲的失业率持续下降,且2021年第三季后美国永久性失业率再度下行,企业缺工问题加剧,若未来生产力无法有效提升,则工资上扬压力必然加重;第四,治疗冠病病毒的口服药已问世,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在12月22、23日紧急授权两款口服药,可用于染疫患者,而目前感染Omicron的患者多属轻症,口服药问世将有助防止医疗体系的崩溃。

除了主要央行外,金融市场的紧张情绪也很快地趋缓。虽然,11月26日WHO为Omicron病毒定名后的首个交易日,金融市场恐慌情绪一度蔓延,VIX(波动率)指数弹升幅度达到54%,且S&P500指数大跌2.27%,布兰特原油期货价格也暴跌13%。但不到两周时间,随着Omicron初期重症率偏低的数据公布,金融市场纷纷反弹并收敛跌幅。最新的美国银行大型基金经理人调查报告亦显示(调查期间为12月3日至13日),受访者认为2022年最大的尾部风险仍是货币政策的紧缩,其次是通膨,第三才是疫情死灰复燃。

问题是,全球离疫情大流行终结之日仍远。首先,就算目前Omicron的重症率比Delta低,但其传播力惊人及疫苗逃脱率高的特性,仍会使各国感染人数在某一时点飙高,进而干扰社会与经济的正常运作,且亚洲国家的Omicron感染人数尚未显著上扬,恐只是相关疫情还未爆开;再者,两年来各国随疫情程度而松紧调控的防疫措施,让人们产生防疫疲劳,也使Omicron更易找到传播的突破口;第三,低所得国家的疫苗覆盖率仍偏低,让病毒便于持续性的传播与复制,更易因复制错误或突变而产生新型变种病毒,使全球不断重复地因应变种病毒的冲击。

所以,即便主要机构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成长表现可期,主要央行与金融市场也聚焦于通膨问题,但在当代医学未能确实控制疫情之前,各界对不断出现的新变种病毒与疫情反覆带来的冲击,还是要保持警戒。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