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乡村弱”“城镇挤”

时间:2018-09-01 14:0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人物记事

"城乡教育差距依然明显。"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

陈宝生是在近日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下称人大常委会)上作出上述表述的。他在报告中指出,近几年,虽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农村义务教育校舍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基础仍然薄弱,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乡村弱"和"城镇挤"的矛盾还没有彻底解决。

而为了弥补乡村的教育短板,国家对于农村的教育投入有所增长。陈宝生在人大常委会上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工作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称,就农村普通小学、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2017年比2012年增长了约60%。

工作报告还披露,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由2016年的281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67亿元。其中,2018年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的八成,是用于中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

但城乡教育的鸿沟仍难以弥合。甚至,有观点担忧,正在各地推进的新高考改革,将令农村地区生源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雪上加霜。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20年或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改革制度,改变长期以来“一考定终身”大学录取方式,将建立“两依据一参考”模式,即不分文理科,依据高考成绩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新高考"赋予了高校某种程度上自主招生的权利,一些浙沪试点地区的大学,在招录时会划出一定的比例,将考生面试成绩纳入录取的参考指标。

“现阶段,中国仍无法短时间解决城乡教育差距。”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对财新记者表示,“新高考”对于文化、社会资本比较弱的家庭而言,有着难以逾越的门槛。“没出过县城的学生如何谈吐不凡、见多识广?”

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弥坚,教育不平等扩大了阶层的鸿沟,寒门难出贵子。农村辍学儿童、留守儿童、城市随迁子女等问题日益突出,后两者数量加起来超过2300万人,乡村基础教育薄弱、流动人口就学难的短板,亟待补齐。

“家门口”学校持续凋敝

报告表示,义务教育实行"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但一方面,存在一些省级政府在区域协调、办学标准、经费投入、教师编制等方面缺乏统筹和保障,对财政比较困难的县倾斜支持不够。而另一方面,一些县级政府由于财力不足,有"等靠要"思想,缺乏对县域城乡学校的整体规划。

在基层教育财政捉襟见肘,资源往城镇中心校集中的博弈中,中国农村地区已经形成了县城大规模、大班额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小规模学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基本格局。

尽管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但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不断减少。

与此同时,农村“撤点并校”政策推行十余年,问题丛生:上学难、上学远、上学贵、校车事故频出、辍学率提升等。

根据教育部历年数据,义务教育阶段全国学校数量从2001年的55.79万所,下降至2017年的21.89万所。其中,2000年至2009年全国小学减少27.34万所,其中85%左右是农村小学。2012年,“撤点并校”被政府叫停,后续影响仍在持续。

无论“教育城镇化”如何轰轰烈烈进行着,在中国农村偏远地区、山区和牧区,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孩子无法进城,大量的村小和教育点关并,留存者质量堪忧。

在人大常委会上,陈宝生特别强调,一些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着力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好学校。”报告提出,要按照“既要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又要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 推动各省以县为单位,修订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

此外,乡村教师待遇低是中国乡村教育衰落的关键。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间,全国乡村教师数量由472.95万降为330.45万。三年时间内,乡村教师流失率达30%。

对此,报告表示,着力破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难题,其中,包括加强培训、创新补充机制、提升待遇等方面。举例而言,加强了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2016至2017年各地新建7.4万套周转宿舍,并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赞一下
(3)
15%
赞一下
(17)
8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