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要改革而非“整顿”

时间:2020-06-23 09:0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01观点

先有中联办、港澳办炮轰组织罢课反国安法者为“歹毒、卑劣”,上周教育局又数度向全港中学校监及校长发信,包括要求学校为反修例期间被捕学生提供训辅计划以灌输守法意识,以及提供指引让学校如何处理国歌法问题,香港教育界近期无疑成为了本地政治风眼。上至教育局频频出招、下至时有学校不与跟反修例有关的老师续约,现时教育界无疑正弥漫着一股厚厚的“整顿”气氛。

毋庸讳言,香港教育的确存在重大问题,但需要的不是对个别教师或学校作出的“整顿”,而是全盘改革。香港应该检讨教育制度,由课程设计、教学规范、以至于前线执行的作全盘改革。

教育局当最先反省

首先,教育制度出现的众多问题,应当负起责任的不应该是前线老师或是教育工作者,而是手握实权、负责设计“这个制度”的教育局。以试题风波为例,负责出题的考评局拟出问题试题固然有部分责任,但容许其出现的教育局更是难辞其咎。有人指考试局以这种“利多于弊”的方式考核考生多年,“一直也没有问题”,也证明了教育局一直默许考核方式与教学内容和目的割裂。教育局也没有在正式开考前做好把关工作,要待试题被内地机构“点名”才后知后觉地“补镬”,结果受伤的是无辜的考生。从课程设计,到考评目的与标准,虽然都是通过专业委员会完成,但教育局绝对有参与制定的权力。教育局有权不用,为这些“不理想”的考题提供制度空间,教育局首先应该反省教育制度如何改革。

故此,当我们讨论教育要如何改革时,不应简单化地理解为要“整顿”老师和教育界,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地先探讨教育界到底有何制度问题,再思考各个持分者应如何改变。

“不涉政治”不切实际

然而,一旦谈及教育改革时,经常会听到政府或建制派义正词严地抛出“教育不涉政治”讲法。教育局经常强调“不应将政治带入校园”,就连特首林郑月娥上周一在社交媒体上发文也指“政治入侵校园”。这种讲法看似有道理,但却是鸵鸟心态、不切实际。这种怪逻辑就好像一些人认为学校不应该有性教育,以为只要在学校不谈及性,学生就不会去了解性一样。香港近年高度政治化,“一国两制”、国民身份、港陆关系等在在都是围绕着学生日常生活的政治议题。

要求学校“不谈政治”即便真的可行,但这种“政治洁癖”却根本无助于解决这些众多的教育问题。学生正值年少,求知欲旺盛,正是需要有师长从旁引导他们正确价值观和思考的时候。所谓“学校不谈政治”相当于主动放弃教育学生价值观念的机会。但学生并不会因为学校没有教授,便放弃了解。他们会自行通过网络、朋辈之间了解。然而,网络上有关的讨论难保不会有政治激进言论,也难保没有有心煽动年轻人情绪的有心人,在欠缺指引的情况下任由学生自行了解政治问题,很可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不利影响。例如,去年反修例运动期间,其实大部分的老师都相当中立,但学生仍然能从网络上自行找寻到激进的暴力煽动言论。难道政府这还以为只要学校“不谈政治”,便万事大吉吗?

学校教育必然要有政治成分。就连中联办也指教育有鲜明主权属性,特区政府有责任“建立健全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像“一国两制”等政治议题,不但不能避而不谈,更应该有专门的课程讲解正确的观念,这才是香港教育要做的改革。故此,政府和教育局应该有清晰的改革蓝图,重整国民教育和通识科目,订立清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让学生能更准确地认识“一国两制”、国民身份等概念,而非假手于人。

提到要重整国教,自然令人想起2012年政府的反国教运动。但正如我们一直提醒政府不能因为23条过去的失败便不再去面对,政府也不应因为2012年之失败,便畏首畏尾不敢再推动“国民教育”。当年“反国教”批评教材“洗脑”,的确有部分建议教材直接使用内地教材盲目提倡爱国,政府应该认真听取民意并去改善,提供尽量客观而持平的内容,又不失让学生了解“一国两制”和国民身份所代表的现实意义。政府须有魄力推动改革,又要有智慧释除港人的疑虑。

前线老师亦应坚守专业

当然,面对批评香港的前线教育工作者也须反求诸己,做好自己本分。有声音以偏盖全地指指责香港的教师不专业或甚至称他们为“黑教师”,我们并不认同。我们相信大部分香港的教育工作者大部分都是恪守专业操守。但学校与老师等前线教育工作者,也必须端正行为,做好专业操守的管理。教育体系最前线的学校和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做到政治中立,免于为人所责难。

而教协等组织除了争取教师权利外,亦要理解教育的政治立场,当有老师出现有违“一国两制”和政治中立的行为时,不能囿于政治立场“护短”,要勇于是其是,非其非。我们相信,香港的教育制度须要进行全面改革,这个改革要触及各国教育持分者,而非片面地对学校和老师作“整顿”。

赞一下
(53)
84.1%
赞一下
(10)
15.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