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人人都爱铁饭碗?

时间:2021-10-27 07:2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早点

沪声纸述

今年中国最热门的岗位是什么?答案可能令许多人大跌眼镜:西藏一家邮局的科员。

一年一度的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上星期日截止,总报名人数突破202万,创下历史新高。平均每个岗位有超过60人竞争,其中最热门的岗位有超过2万人报名。

这份万里挑一的工作,是西藏阿里地区邮政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由于对应征者的专业、基层工作经验和政治面貌都不设限,这个条件宽松的岗位成了众多考生争抢的香饽饽,甚至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有网民打趣:“报名的人是不是都把这个‘阿里’看成了马云的‘阿里’?”

此前两周,另一则与岗位招聘相关的新闻也登上热搜,说的是深圳一所名牌中学的教师岗面试中,应聘生物老师的七名面试者有四人是博士,应聘化学老师的则全是博士。最终录取的17名老师,只有一人是硕士学历,其他都拥有博士学历。就在三年前,这所中学招聘的24名应届毕业生中,只有三人是博士。

从前被视为艰苦的偏远地区岗位,如今引发万人争抢;被社会默认应从事研究工作的博士,争相应聘基层教师。体制内的铁饭碗,什么时候对中国年轻人变得如此有吸引力?

统计显示,俗称“国考”的全国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在2009年时首次突破100万,此后人数有增有减,过去两年的增长尤为明显。去年有157万余人通过国考资格审查,比2019年增加9.72%,而今年有至少183万人过审,同比增幅扩大至15.8%。

冠病疫情暴发,相信是不少人意识到体制内工作优越性的重要契机。中国至今采取严格“清零”政策,令旅游、餐饮、电影等行业面对巨大压力和变数。中国文旅部上周末叫停跨省旅游后,有从业人员发帖称,由于行业迟迟不见起色,自己迫于生计压力转行,且“已经报名了今年的国考”。

和这些朝不保夕的职业相比,旱涝保收的体制内岗位无疑是疫情期间最有保障的工作。大城市的公务员、国企员工和教师等体制内职务,更有助于解决户口和住房等阻碍年轻人在当地落户的问题,也无怪众多人对铁饭碗趋之若鹜。

这两年掀起的“考公热”,和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下海潮”相映成趣。据中国人社部统计,1992年全国有12万名公务员辞职投商海,另有1000多万名公务员停薪留职去创业。这些离开体制的弄潮儿们,赶上了中国市场经济的起步期,许多人由此发家致富,并进一步推动私营经济企业快速发展。

30年前“下海潮”的背景,是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在南巡讲话时重申改革开放的必要,鼓励人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30年后的今天,中国正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追求“共同富裕”,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百年目标迈进。

在共同富裕的大旗下,官方对多个发展偏离轨道的行业重拳出击。从对互联网巨头开刀“打击资本无序扩张”,到“团灭”校外培训产业,再到整肃娱乐圈和网络游戏行业……这一连串重锤,让原本快速发展的行业迅速凋零,许多光鲜亮丽的“大厂”白领一夜间面对失业危机。

产业政策朝令夕改,职业前景吉凶难测,中国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焦虑,直观地转化为对铁饭碗的追求。虽然体制内收入不一定比新兴行业高,但既不用背负“996”工作压力,也不必担心明天就会被裁员,还能拥有体面社会地位,无疑是最保险和稳妥的选择。

在疫情和新一轮社会改革带来的变数和压力下,“铁饭碗”再度成为人人争抢的对象,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的矛盾局面。官方将私营经济发达的浙江设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却被一再打击;政府将基础研究列为未来五年的发展重心,却留不住本应专注研究的学术精英……要解决这些问题,不应只是质问年轻人为什么只追求安稳生活,而不投身于创业和创新。

博士到基层当老师并不是坏事,反倒有助于为教育行业注入不一样的活力。但如果一名博士最好的出路就是去当中学老师,只能说是高等教育和科研行业的悲哀。同理,将优秀人才引进体制内,有助于提升行政管理水平;但人人都追逐铁饭碗的现象,不是对一个时代的褒奖,更像是一记警钟。

赞一下
(135)
93.1%
赞一下
(10)
6.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