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阿富汗变天后的中国舆论狂欢

时间:2021-08-18 07:2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早点

京腔新韵

两张美军直升机的照片,过去几天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转发。

一张是摄于1975年4月29日的老照片,画面定格在越战结束之际,一架美军直升机从南越西贡撤离美国人员;并排出现的是本月15日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拍摄的照片,画面中一架载着美国外交官撤离的直升机,正飞过美国驻阿富汗大使馆上空。

塔利班以破竹之势拿下阿富汗后,美国花了20年时间、耗资超过1万亿美元(约1.36万亿新元)、牺牲数千美国人生命换来的成果瞬间瓦解。美国总统拜登在国内遭受政治对手和媒体的严厉抨击,众议院少数党党鞭斯卡利斯(Steve Scalise)等美国政客,把今天的喀布尔比作当年的西贡,称之为拜登的“西贡时刻”。

美军在阿富汗仓皇撤退、长期重金培植的政府军不堪一击,最后关头美国情报系统还出现对形势的严重误判,打了20年的阿富汗战争以这样戏剧性的方式收场,让世界唏嘘不已。

面对新的局势,围绕阿富汗的一系列问题浮上台面:塔利班掌权的阿富汗将何去何从,塔利班政权会不会改变?长期遭受战火蹂躏的阿富汗人民,是否会面对又一场人道危机?这场变局将给原本就复杂万端的区域地缘政治,带来什么影响?塔利班的军事胜利,会不会感召极端组织,对全球构成恐怖主义威胁?

作为阿富汗邻国以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要性仅次于美国的大国,中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取态备受瞩目。不过,相较于对阿富汗未来的讨论,塔利班进驻喀布尔的消息传到中国后,舆论场第一时间热议的却是美国受到的重创。

“1975年西贡vs2021喀布尔”“美国撤离阿富汗重现西贡时刻”等,成为微博热搜词,网民纷纷暗讽美国的尴尬遭遇与越战时非常相似。有人把塔利班的反攻,与中共“游击战”“持久战”“农村包围城市”等战略战术做对比;还把塔利班兵临城下、以兵不血刃的方式进入喀布尔,形容为“北平模式”,甚至有人猜测,“塔利班一定是读了毛泽东选集”。

中国官媒同样浓墨重彩报道了美国在阿富汗遭到的沉重打击。新华社在题为《“喀布尔陷落”敲响美国霸权衰落的丧钟》的评论中写道:“轰鸣的飞机声与仓皇的撤退人群,映照的是帝国最后的黄昏。”《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文指,阿富汗突然“变天”是对美国实力、信誉和外交的一次重击,也是对“美式民主”、“美式傲慢”的一次重击。

中国舆论场上掀起奚落美国的狂欢,差点让人以为打胜仗的是中国。总结一下中国舆论感到的鼓舞的主要原因:美国在阿富汗的挫败,说明不用太高估美国;美国通过军事力量输出民主制度并不可行;美国是世界的破坏者,中国则是建设者;阿富汗的前车之鉴,给依赖美国的蔡英文政府敲响警钟。

中美之间正陷入全方位的激烈博弈,阿富汗发生的这一切,确实对“憋着一口气”的中国有提振作用,也迎合了中国社会的普遍情绪。不过,看待阿富汗变局的维度,恐怕也不能停留在美国受重创。

阿富汗现在的局势充满不确定性。最乐观的情况是,塔利班兑现承诺,构建一个和平、稳定、包容的政府,与恐怖主义划清界限,这将让阿富汗走上正常国家发展道路;糟糕的情况是,塔利班在坐稳江山后恢复原教旨主义政策,阿富汗重新成为恐怖分子基地,届时整个区域将不得安宁,中国在区域的经济和战略利益也将受威胁。

从中美博弈角度看,从阿富汗脱身后,美国很可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同中国的大国竞争上,对中国并非好事。拜登前天发表全国讲话时称,美国“真正的战略竞争者中国和俄罗斯,最希望的就是美国继续将数十亿美元的资源和注意力,无限期投入到稳定阿富汗的工作中”。

不过,阿富汗局势也为缓和中美紧张创造了契机。美国国国务卿布林肯前天分别致电中国和俄罗斯外长,希望在阿富汗问题上寻求两国合作。中国提出,美国不能一方面处心积虑遏制针对中国,另一方面又指望中国支持配合。虽然开出了条件,但北京相信也清楚,阿富汗问题是当前中美为数不多的合作契机。

阿富汗的这场变局远未画上句号,舆论为之鼓舞为时过早了。不管是当地局势,还是由此给国际政治带来的影响都充满变数,尤其是以阿富汗为支点的大国博弈恐怕才刚刚拉开序幕。

赞一下
(88)
36.4%
赞一下
(154)
63.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