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慧:人才发展也靠自己认知

时间:2023-04-30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吴新慧:人才发展也靠自己认知

热、热、热!

本地近几周最写实的场景,大概不离这感觉。五一长周末的新柔关卡人潮,在体感如40摄氏度的热浪里,应该更是叫苦连天。

如果国家环境局得在星期五(4月28日)脸书上发文辟谣,驳斥近期网络上流传新加坡下来气温或达到40至50摄氏度的短信,可见这阵子的热天和体感,加上本区域几个国家都遭热浪袭击,足以让人们相信或担忧非常高温也将降临小红点。环境局说,最近几个星期天气炎热,但气温未破1983年4月17日创下的37度高温纪录,未来几周也不太可能达到40摄氏度。

观感或体感总是和数据有些距离,而观感所夹伴着的情绪和印象往往难以被实际抹去,政客喜欢,政府苦恼。民众有观感却没有危机感,各方不理好这情绪,社会可以产生许多由观感主导的裂痕,一再的失控就是无法弥合的鸿沟与断层了。

全球多个社会目前都面临着高温,除了自然界现象,更是情绪上的沸腾。通货膨胀、经济与就业前景、贫富悬殊和外来竞争等等,条条牵动民众神经。在新加坡,生活与商业成本自冠病疫情以来就没松过,疫后的经济复苏又被俄乌战争、地缘政治导致的区域不稳定影响,扰乱了复苏的速度和广度。而物价和屋价上涨、收入差距,更提涨了人们对外来人员与移民的情绪。

情绪容易使社会走向内视与关闭,而这恰恰是新加坡生存与存在的致命伤。政府正通过不同管道来缓解各种成本压力,以及增加货源与住宅的供应来满足需求,但这不是国家应对当前艰巨外部环境与未来经济的全部,人力资源的提升与发展,进而加强国家经济与社会的韧力、保障新加坡在国际的定位与价值更是关键。但这些听起来乏味的人力政策与措施,往往容易被物价与屋价的高情绪掩盖。

最近看到一个有关人力发展论坛的预告,预告指出各地正在对人力资源管理做思维与策略上的根本改变——从人力资源(HR)走向人力发展(HD)概念。即人不能只是被视为国家资源和经济资本来管理,而要以人为中心,建立和发展可持续的人力人才队伍。这个队伍必须包括雇主、雇员、伙伴与社区,形成一个健康与有社会意义和活力的生态。企业与机构尤其要有这样的认知,推动员工在不同职业阶段发展并正确衡量发展成果。

这个五一劳动节,新加坡劳资政三方已各别发出五一信息,基本上也都和壮大与发展新加坡各领域人才有关。值得一提的是全国雇主联合会在献词中提到的一点是,会致力于与劳资政伙伴合作,鼓励本地雇员把握派驻海外的机会,从中积累成为企业区域或全球领导职务的经验和视野。会长叶进国博士解释:“新加坡是许多跨国企业的区域和全球总部,加上越来越多本地企业进军海外,劳资政伙伴因此将会全力支持培养新加坡人,让他们可胜任企业的区域和全球领导职务。”

新加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企业走出去扩大新加坡的经济和市场,而今新加坡也是许多知名科技、医药与生物科技等高端领域的区域或全球总部,新加坡也需要有外地经验、人脉与视野的本地人才,在人才发展上是须要有走出去的策略。可喜的是,近年已见越来越多新加坡人在国际金融、文化、科技和医药领域,甚至是智囊机构担任区域领导。这些经验和人脉对新加坡的发展与人才推展会有很大帮助。

全国职工总会会长雷家英和秘书长黄志明的劳动节献词,提到职总目前的优先任务是确保所有雇员能在未来经济中继续受雇与发展,这须要通过培训与不断完善促进人才发展的生态系统,协助本地雇员发挥和跟上企业转型步伐。

人力部长兼贸工部第二部长陈诗龙医生在献词中,重申政府致力于壮大新加坡经济,为新加坡人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最终是让各行各业且拥有不同技能的员工都受重视与认可,且能有尊严并充实地开展工作。

哈莉玛总统在星期六(29日)发表的劳动节献词中,更提到新加坡社会须改变对行业的刻板观念,进一步发出新加坡也须重视技术行业的信息。这方面,须给予技术行业良好的薪酬和职业发展前景,让技术类人员得到更大肯定。

这种种对各行各业人力与人才发展的信息,不仅仅是因新加坡需要多元的人才,也是新加坡目前在探讨如何加强社会契约的方向。白领、蓝领和专业领域虽然因工作性质等因素,收入会有差距,但这种传统的待遇区分,将被日新月异的科技颠覆。未来的技术人员等所谓的蓝领工作,同样会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对技术人员有更大的要求与发展空间,有关的薪酬与待遇也应相应调高和得到肯定。

今天和未来的许多白领和蓝领工作,都可以由科技与自动化取代,但工作与服务的意义还是得由人本身来赋予。工作所附带的不断进取精神和共同提升家庭与社会的意义,才是发展的目标。同等重要的是,人才的发展,更须要自己对工作和所投入行业的价值的认知,而不只是国家或企业对自己的投入。把工作意义的认知、进取的责任都交给国家和雇主,那已是先否定了自己的价值、窄了自己的机会。新加坡护照可在192个国家和地区免签通行,在全球护照指数榜上,仅此于日本(193个)。新加坡的人才发展也要能达到这样的国际地位。

(作者是《联合早报》副总编辑)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