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杨:消费新时代的理智与情感

时间:2022-05-22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王舒杨:消费新时代的理智与情感

带着无比愉快的心情登上前往伦敦的飞机,想到这是疫情持续两年多来的第一次远行休假,陌生而又兴奋。临上飞机时,收到手机弹出提示,这个月的电费账单来了。打开一看,竟比往月多出50%。

原本并不相关的两件事,成为这趟伦敦之行的缩影。疫情把人们困了两年多,报复性消费的心理蠢蠢欲动。与此同时,全球各地面对严重通货膨胀,疯涨的物价时刻提醒人们应该简衣缩食。

5月的伦敦,是放纵的季节。绝佳的天气是伦敦人最大的奢侈品,相比之下,什么都不嫌贵。几乎每个工作日傍晚,小酒馆外面都是人头攒动,人手一杯啤酒甚至香槟。精致小店里,少妇游走在漂亮衣物间,手肘挂着从前一家店斩获的战利品。皇家歌剧院座无虚席,200多英镑(约340多新元)的座位,竟然早早售罄。

然而,如果打开电视或翻看当地报纸,就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BBC早餐节目特设“生活费”专题,连续数日播报来自英国各地的观众投函。“我的岳父85岁了,账单从一个月83镑涨到243镑。请问他怎么还得起?”一名观众这样问。还有观众因为家庭成员更多,每月水电费从近200镑,飙涨到500多磅。

听到这里,顿觉自己每月电费才增加几十新元,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英国的通胀率已飙升至40年来最高,属欧美国家中最严重。相比之下,新加坡虽然不至于出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危机期间,高达两位数的通胀率,但3月份整体通胀率也已升至5.4%,是近10年来最高。

疫情退去、防疫措施放宽为人们带来的欢愉心情,因为物价飙涨蒙上一层阴霾。《联合早报》4月底展开的调查显示,逾八成公众的生活费在半年内上涨至少15%,近七成受访者已通过各种方法,节省日常开销。最常见的三个做法依次是减少外食、减少逛街或网购,以及减少乘搭德士、私召车或开车。

从伦敦回来后,在机场搭私召车,费用果然高得惊人,比疫情前贵了近10元。不同私召车应用源源不断的各类折扣码似乎越来越少。

巧的是,回国当天到常去的一家连锁按摩店,也赫然发现多项按摩服务收费暴涨将近20%。店员看我有些惊讶,十分友善地解释说:“是你好久没来了,我们两个月前就涨价了,我们成本也在起。”

《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加普(John Gapper)在最近一篇题为《再见了,消费选择的黄金年代》的文章中指出,过去近10年,得益于充足的资本和低利率,商家和企业有更多余裕和底气去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消费者因此享了福,有更多的选择,却无须支付更高价格。

这个时代正悄然远去。除了基本生活用品和食材几乎都在涨价,诸多过去数年间迅速普及的新鲜事物,也将逐渐起价,以符合它们实际的成本。从私召车、送餐服务等的手机应用,到正在越来越获得追捧的植物蛋白人造肉等创新食材,消费者下来恐怕再也无法享受往日的优惠。与此同时,拥车、拥房者也将承受更高的油费和贷款利率。

疫情的寒冬或许已经过去了,但消费者的寒冬或许才刚刚开始。

(作者是《联合早报》数码内容主任)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