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认识历史以育国民 因材施教方能功倍

时间:2021-12-15 08: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香港01

01观点

上星期四(9日)香港有小学的德育堂播放南京大屠杀尸横遍野的片段,令学生受惊吓哭及引起社会争议。然而,教学必须因材施教。考虑到小一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学校有需要小心处理,既要达到讲解南京大屠杀的教学需要,亦要以恰当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育局早前建议全港中小学筹办南京大屠杀84周年悼念活动,但并无硬性规定学校向所有级别播放相关教材片段,校方及前线教师必须小心拿捏。诚如教育局局长杨润雄日前提及,希望学生学懂宽恕、放下仇恨、珍爱和平,有关南京大屠杀和抗日战争的教学,也应该要培养此等正面价值,而非徒产生负面情绪。教材片段是要应附上适当指引甚或分类,也值得局方留意。

学习历史、认识社会、培养身份

但这样说,绝不代表我们要对此等历史避而不谈。即使是年幼学童,重点也是以合适的教学方式,而非对应该施教的内容完全跳过。南京大屠杀是近代中国的伤痛,抗日战争被视为二十世纪中国史上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决定了世纪下半页中国的命运,至今亦仍然影响着中日关系。不论是为了学习历史、认识社会,或是出于国民身份认同的角度,中小学教育涵盖这一段历史也是应份的。

事实上,我们的社会也并非对历史无感。例如反映了上世纪香港供水历史及社会面貌的前深水埗配水库,导赏团报名迅即额满。民间团体亦热衷于寻找维多利亚城界石,认为其见证香港开埠历史的价值,甚至希望由政府官方加以保育。再如上周恢复鸣响、为市民所感兴趣的尖沙咀钟楼,其实也象征着香港昔日发展及与内地的往来。

凡此可见,认识历史并不只有一种方法,追本溯源更不等如“洗脑”灌输。亦如资助小学校长会名誉主席张勇邦在电台节目上所言,有关历史是国民教育一部分,有很多不同方法及材料,是次这种单一事件不用我们忧虑太多。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