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铭: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时间:2021-11-22 07: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时事透视

《联合早报·言论》8月6日刊登陆曦的《基础教育监管与中国的刚性体制》和邱晓莉的《真正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道出了中国K12(基础教育)的“双减”,引发相关行业股票的跌势,以及对素质教育作出了点评。邱晓莉文章也提及新加坡的教育“也是类似的道理”,这是笔者比较关心的。

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83年出版《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明确驳斥智商决定一切的观念,指出人的成就并非取决于单一的智商,而是多方面的智能。他提出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

加德纳主张智能可以区分为七大类:语言、视觉空间、身体动觉、自我内省、逻辑数学、音乐和人际交际智能;也说明,人们往往具备一类智能作为主导,而配合以其他一或两类智能,展现个体的总体智能。

因此,有些人注定要在音乐、数学、绘画或科学等领域中发展。这造就了爱因斯坦、贝多芬、毕卡索等出类拔萃的人物,在各自的行业里成为佼佼者;或者如加德纳所说的某个领域的“间接领导者”。

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孩童是在“玩”中探索外在世界并学习成长。对孩童来说,他们只做两三件事:玩、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因此,玩是孩童最向往的事。大人各种各样的玩,基本上既是享受悠闲的生活,也是享受玩所带来的乐趣。爱因斯坦说过,他一生中没干过一天的活,他都在玩——玩他的实验。

玩,说明了,从事我们喜欢和有兴趣的事,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和热忱,而热忱是做事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热忱能给人注入无止境的自我激励、动力和专注力,以至废寝忘食。因此,心理学家建议,人们应该从事和自己兴趣有关的活动;延伸至教育,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学科,才能确保孩子发展他们的禀赋天分,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比较顺畅、持久和有成就。

华人的传统价值观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士”等,是否还合时宜,是该检讨了。

现今年轻家长受到比较好的教育,能明白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给他们正规教育以外其他良好的学习智能,所以只要力所能及,总会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如音乐、美术、舞蹈和各类体能运动等,甚至情商培养也为一些家长所关注。

这些都比传统只强调读书的理念来得好。不过,家长不能不考虑孩子的禀赋,因为凡事过了头,都是不好的,只会给年幼的心灵太多不该承受的压力,失去童年所该享受的欢乐时光。

笔者在私立学院教书多年,看到一些学生之所以无法把书读好,基本问题都出在他们所读的科目,而不是他们的兴趣。他们进入学院之前,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大多数是家长要他们读书,以便有一纸文凭,将来好谋生或有出路。

1995年,有“情商之父”美誉的高曼(Daniel Goleman)在著作《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指出,衡量一个人一生方方面面成败的是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的研究和发展,对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拥有卓越的学业成绩,并不代表在离开学校之后,可以在职场成就一番事业。学校重视课外活动和领导力的培养,已是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

管理学大师科特(John Kotter)提供给世人的重要启示是,人际关系技巧是影响人生成败的关键素质。

奥尔特(Adam Alter)的著作《欲罢不能》(Irresistible),在谈到中国孩子染上网瘾时,有一段家长语重心长的话语:“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我们这些家长没能成为他们的朋友,我们只会叫他们读书。我们看不见他们的压力、他们的担忧、他们的痛苦,我们只关心他们的成绩。”

纵观以上所谈,提早为孩子做好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发掘并客观地评估他们的兴趣与秉性,让他们得以在自己有兴趣又可以发挥潜能的领域,选择适宜的学习科目,匹配日后可以从事的职业和发展,辅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情商,应当可以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比较顺畅和自我实现,也印证“行行出状元”的古训。

作者是本地私立学院兼职讲师

赞一下
(1)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