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云舟:因承诺而更遥远

时间:2021-11-21 07: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愚人之渡

对的话、好听的话,总是容易说。企业总是“非常需要人才”,政策调整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每个国家也一定是“致力于维护区域和平与稳定”。

这些话背后未必没有事实基础。只不过如今人们要的不再只是口头承诺和政治正确的话。政治正确的话越多,就越容易让人觉得缺乏意义,甚至愤怒。

愤怒的包括提倡气候和环境保护的18岁瑞典女生通贝里(Greta Thunberg)。她今年9月底在青年气候会议(Youth4Climate)上义愤填膺的一席“绿色经济等等等(blah blah blah),2050年之前达到净零排放等等等……”演说,毫不留情地讽刺政治人物在气候课题上的诸多口号和空话。比起空话,民众更想看到的是实际行动。

这番演说以及它所得到的反响,既说明了言易行难的现实,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各种久久未兑现承诺的疲态。不仅是近几年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的气候课题,在更久远的社会不平等、劳工待遇等课题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不断拉大。民众不想再等下一次“三年、五年、10年计划”、下一次“历史机遇”,因为同样的脚本重复太多次,而次次选择“再给一次机会”,换来的却是又一次的落空。

与其厌恶现状和指望改变发生,不如自己动手创造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做到的。我们也许无法完全不搭飞机,但一些航空公司现已让乘客选择为自己飞行所产生的碳足迹支付碳补偿费用。一些大型会议也开始采用节能措施,和尽可能使用再循环材料,在会后也邀请与会者就会议相关的环保措施进行评估和反馈。这无法逆转气候变暖,但多少能充当防洪堤的一砖一瓦。

然而,每一份努力固然珍贵,聚沙或能成塔,但个人能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各类社会课题也绝不是凭一己之力就能解决。应对共同挑战,须要采取共同行动。

共同行动讲究领导力,因此国家的行动,尤其是国际社会的相互协作至关重要。在气候课题上,一些国家已开始征收碳税,但目前的碳税率离发挥实质作用,促使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仍有一段距离。

矛盾和反讽的是,人们一方面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但另一方面却非都愿意付出代价。本月17日的彭博创新经济论坛上,主持人、彭博社总编辑米思伟与李显龙总理对话时提出,气候变化课题会否因为现实层面的不便,而像全球化一样,被一般民众视为精英阶层的玩意儿,进而对气候变化课题产生抵触情绪。李总理当时也答复,民众同样想拯救地球,但当涉及个人生计,情况就更复杂。

做出了承诺,如果要兑现会引起反弹,如果没兑现也会引起不满,这无疑是个悖论。除了总结出人类是复杂的动物,大概只能说当初不该过多承诺,否则到头来也只是打开了潘朵拉盒子。

对的话、好听的话,出发点多数时候是善意的。但承诺说得再好听,也只是一种向往和期盼。它像麻醉药,让人短暂感觉不到疼痛,但不会让问题自动消失。药效一退去,当民众发现目标仍不可及,甚至理想的终点原来比认知中更远,这时再回过头来看,会不会认为当初如果少一些承诺会更好?

比起承诺,大家更想看到成果。但要达到成果,能指望的也只有及时、实际及有效的行动。

(作者是新闻中心高级记者 yznam@sph.com.sg)

赞一下
(1)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