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梅:病毒靠近,离光亮有多远?

时间:2021-10-24 07: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练习曲

新加坡的疫苗接种率约85%,我们应该有信心把焦点转移到同样在上升中的康复比例。

减少恐惧,加强信心,彼此互相关照,有效保护弱者,真正的光亮其实就在我们之间。

过去一个月,发现冠病病毒离我越来越近。

几个月前,听到的是朋友的家人接到隔离令,然后是同事接到隔离令,当时我们都很紧张。现在是同事的家人确诊,然后身边同事确诊,最近几天,甚至一天内就有两个同事检测呈阳。现在大家基本上都不回办公室,住处也分布在岛国各地,感染源应该遍布全岛,包括我们居住和活动的社区内。

欣慰的事,我们几乎所有同事都接种了疫苗,染病的同事确诊后居家养病10天左右就逐渐康复了。根据卫生部的数据,新加坡98.7%的确诊病例属于无症状或轻症,我身边的实际例子全都属于这类。

虽是无症状或轻症,对患者和家人身心煎熬还是很大的。

冠病不像我们习惯的流行性感冒,医生会开些抗生素,或者根据病症让我们吃些伤风、咳嗽药等等,感染了冠病就只能隔离、休息,不断自我检测直到病毒量下降,快速抗原ART检测呈阴。

这套简化了的程序比之前的好理解,然而对病患来说,在充满不安与未知的情绪中,靠自己的免疫力对抗病毒,万一情况严重,呼吸困难,才到医院去求救,消极一些的人总觉得这是让他们“自己顾自己”。

公道地说,目前整个抗疫的节奏已经比上个月我在写这个专栏时好得多,程序也相对清晰,虽然民间担忧未能完全消除,但是当我们看到身边从患病到康复的实例越来越多,对康复过程的认知不再只是部长和专家的描述,而是活生生的亲人和朋友时,有前例可循的踏实感,能够缓解一部分焦虑。

民间比较了解冠病康复程序,是“共存”策略执行上的进步,这方面值得鼓励,但是一些细节还有待完善,大家还须努力。包括最近因为未能及时将确诊病患隔离,以及伙食卫生问题引起的客工在宿舍内聚集事件,还有隔离后一些客工没能获得妥善的伙食安排,让他们每天得忍受一段时间的饥饿。

这或许可归咎个别雇主的疏忽,但也反映出我们在与冠病共处概念下,一些环节的考虑还不够慎密,包括对不同群体的敏感度与文化的了解。比如有客工告诉中国媒体,新加坡政府对待冠病的态度类似“治感冒”,染病后让他们休息,但是没有给他们药吃,让他们感到不安,担心新加坡在与冠病共存的阶段中,再次把客工群遗忘了。

目前确实没有药物专治冠病,好好休息以自身免疫力等待康复是对轻症者最好的治疗。然而,华人总是相信染病和身体调理有关,在养病期间如果可以给他们送上一些清热解毒冲剂,他们心理上会比较好过。

任何的共存或共处,都需要社会集体间的互相关照,单单靠政府颁布的措施和条规,一个指令一个动作地遵循,虽然可降低风险,但不能保证零风险。以最近活跃通勤小组对脚踏车骑士使用公路提出的建议为例,如果大家都遵守,肯定能减少公路上的摩擦,可是不能保证没有鲁莽和自私的公路使用者,罔顾规则,给人制造威胁。

要减少事故,大家得遵循一套规则,好让驾车者和脚踏车骑士互相可以预测彼此在特定状况下的反应,从而评估避开危险的方式,把风险降低。即使万一发生事故,也可以避免更严重的伤亡。互相尊重,才是共处与共存的精神。

一个月前,卫生部长王乙康说过,新加坡决定过渡到成为与冠病共存的坚韧国家这条路不会一帆风顺,必定充满意想不到的曲曲折折,我们正在开拓一条无人走过的路。

这仿佛是在黑夜隧道中开拓新路,身在其中的人自然感到不见前路的恐惧。当时程序的复杂,更加重了大家的慌乱。医疗程序简化后,加上社会上有康复经验的人多了,人们对康复过程有前例可循,对适应黑夜隧道里的生活有了一些章法。

一个多星期前,王部长又说:“我们越来越接近隧道尽头的光亮”,李显龙总理昨天也在面簿上载了小印度的屠妖节灯饰重复这个比喻,看来经过一个月,站在前排的领袖们对成功开拓这条路颇为乐观。国家领袖们看到黑暗尽头的微光,而没有前排优势的民众只能通过每日确诊人数和死亡病例这两组简单的数据来理解疫情,一些人难免会问“光在哪里?”

现在病毒随时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需要的是减低人们对冠病的恐惧,加强对康复的信心。

如果大家一直只关注每日新增的确诊数字,等于一直把目光聚焦在过去的黑暗中。现在新加坡的疫苗接种率约85%,我们应该有信心把焦点转移到同样在上升中的康复比例。减少恐惧,加强信心,彼此互相关照,有效保护弱者,真正的光亮其实就在我们之间。

(作者是新闻中心总编辑

hanym@sph.com.sg)

赞一下
(3)
60%
赞一下
(2)
4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