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深圳将引领中国“第三次改革”

时间:2020-10-16 07:3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早点  北看记

韩咏红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宣布,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赋予深圳更多自主权,首批授权事项有40条。

中国南端边陲的这座城市,再一次被肩负了为国家“开路”的历史重任。但今天的深圳已非当年的小渔村,它肩负的“开路”任务也是多重的,不仅要为内地的改革发展“开路”,还要凭借地理与经济社会条件,推动粤港融合,助力北京突破港人对大陆缺乏国家认同的政治困境。

细看习近平为深圳列下的目标:要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新时代党中央赋予深圳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在纪念大会的讲话中,也不点名提到其父习仲勋曾作为广东一把手,在1979年向中央“要权”的事迹,引述邓小平指示成立特区,鼓励习仲勋“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名言。

对于和平年代生长的青年而言,“杀出血路”这类含战争场景的用词只是遥远的口号。若不了解历史,就难以体会改革初年“闯关者们”的艰难,有感于他们的毅力和决心。如果没有他们走出的第一步,不会有后来的深圳奇迹、中国奇迹。

而今,深圳被赋权,授命撬动中国的“第三次改革”,并且要率先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它凭的是什么,能做到吗?

这个问题涉及深圳成功的秘诀。有学者分析,深圳成功的背后是有负责任的领导主体,而且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习近平本人的讲话,则是概括出十大规律,或可视为官方版深圳成功“秘诀”大公开。

其中首五条,依序为党的领导、其次是中国的制度、再次是坚持发展,之后是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第五条是坚持创新为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

此前,也有学者指“深圳模式”的特点是讲究效率、相对开放的市场,比较自由的经济,政治上有限度的思想解放;还有人提醒,要注意深圳的移民文化、公民契约精神与社会互信下较低交易成本。

将上述分析都归纳起来,可以看到深圳的成功是多种要素合力的结果——在中共执政与中国的制度下,敢于突破,政府与市场合作,重视效率与竞争,寻求财富快速积累的文化。凭着这些,深圳其实曾两次敏锐而成功捕捉住了时代最先进生产力,领风气之先。

在1980年代,加工贸易可能是当时深圳能掌握的“先进生产力”,但那个经济模式带给深圳的巨大红利只维持到1988年左右,此后深圳进入艰难探索阶段。

1998年,寻求产业升级的深圳义无反顾地走上发展高新产业的道路,深圳市政府还出资并发起创建了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即风投公司)。岂料,没太久后美股“互联网泡沫”破裂,中国股市又违规事件频传而一片惨淡,深圳的创投布局陷入严冬。直到2005年,资本环境的改变以及中国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才让多个深圳创投机构迎来了“死去活来”的新生。

深圳成了中国最大创业资本聚集区,创投资金推动科技企业的发展,比如近年闻名遐迩的大疆无人机就是创业投资支撑起来。一些人猛然发现,深圳成了中国的“硅谷”!经济总量超过香港了,社会发展有序且稳定。虽然深圳的人均GDP只有香港的约六成,但若看实际购买力,两地差距没有那么大,而且深圳后劲十足。

今天的中国,面对着美国的围堵与国内经济转型的需要,需要再次“杀出血路”,深圳又一次站到时代前沿。参考它累积的实力,以及曾两次成功突围的历史记录,没有人可以低估这座城市的未来。毗邻的香港,乃至新加坡,是应该把握时机、利用现有条件,与深圳开展合作寻求互利共赢。

在另一方面,今天的深圳也不会如过去般虚心接受西方的经验,而是会更强力证明中国制度的有效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个“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朝一日到达其使命的终点,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冲击?这个变化不容小觑,各方也须做好准备。

赞一下
(74)
66.1%
赞一下
(38)
33.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