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中国对美国政策还在摇摆?

时间:2020-09-10 07:1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早点  海腔新调

中美关系陷入数十年冰点,而且还不断下探更低点,中国要如何回应,对美政策到底是什么?近期出现的信号似乎有些复杂。

上个月,杨洁篪、王毅等多名重量级中国外交官员在中美问题上频频表态,对美姿态似乎趋向缓和。当时中美刚刚经历惊心动魄的闭馆风波,美国从政治、外交、经济、科技等领域,以前所未有的密集态势对北京发起进攻,双方在台海、南中国海等领域也剑拔弩张,冲突风险显著加剧。

中国的高级外交官员当时密集发声,公开对中美关系表态。他们把中美关系螺旋式恶化,归咎于个别美国政客,但在大方向上仍高度肯定中美关系历史发展,强调中国相信能与美国互利合作、拒绝脱钩,呼吁管控分歧、避免对抗。

习惯了贸易战期间中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对抗式喊话,这种克制、冷静、甚至有一点放低身段的调子,被解读为中国对美外交政策的新风向。这在中国学术界得到不少赞同,有分析认为,跟美国硬碰硬、无限制扩大争端,并不是北京利益所在,降低调门、放软姿态,能缓和与美国的激烈竞斗,维持一种斗而不破的局面。

然而,这样的信号释放不到一个月,画风好像突然又变了。

本月3日,中国举行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发言中用强烈的措辞宣示了五个“绝不答应”。这包括“绝不答应”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歪曲中共历史、丑化中共性质和宗旨;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共和中国人民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通过霸凌手段把意志强加给中国、改变中国的前进方向;破坏中国人民发展权利等。

显而易见,中国领导人非常有针对性地对当前的美国对华政策做出了公开回应。“任何人任何势力”摆明指的就是美国,以及蓬佩奥等美国鹰派高官。

这番表态与早前中国外事部门的表态有明显差别,态度坚决强硬,丝毫没有妥协余地,习近平的发言还强调“斗争精神”,明确定下了对美政策斗志激昂的基调。有舆论因此预判,未来各层级官员在各种问题上和美国打交道时,以及对于中美关系的舆论宣传,大概率将向“斗争”靠拢。

时隔一个月发出两种信号,一种主张缓和,一种主张斗争和对抗,不禁让外界产生遐想,中国对美政策是否在摇摆?在处理对美问题上,是否有截然不同的立场,不同声音此消彼长?

细看五个“绝不答应”,当中最强烈的内容涉及到中共与中国人民的关系。美国前副助理国务卿谢淑丽(Susan Shirk)在接受彭博社访问时解读,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五个“绝不答应”,是利用特朗普政府对中共的攻击和重拳打压,加固中共和中国人民的纽带,以及最高领导人的地位。

中美博弈在冠病疫情后白热化,特朗普政府对北京发起的攻击与过去两年泛泛把中国定为战略竞争对手不同,火力焦点更加集中,特别是把中共与中国人民区分开来,摆出反共但不反华的姿态。这包括指责华为是中共“监控机制的一个分支”,号召自由世界改变共产中国等。对中共而言,这样的攻击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等同于企图颠覆其执政地位、离间中共和中国人民的关系,是生死攸关的大是大非问题。

因此,与早前中国外交官员对具体的中美关系事务表态相比,习近平谈到的五个“绝不答应”既针对当前的中美关系,更超越当前的中美关系,涉及中国坚持的根本原则问题。这在中国高层眼里属于决不能跨越的红线,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对此态度之强硬并不出乎意料。更简单说,是亮出底线。

具体到中美关系怎么处理,中国外交系统高级官员的表态,强调合作、缓和矛盾相信是主基调。中美关系一贯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双方经过数十年交往,早已形成无法分隔的利益共生关系,谁都无法承受对抗斗争的后果。防止两国关系全面失控,符合北京的长远利益,尤其是当前中国正处于崛起的关键阶段,对外关系上任何不必要的插曲,都可能影响中国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是北京不希望看到的局面。

有学者形容,五个“绝不答应”是定调中美关系的“第一主题”,早前外交高官的表态则是“第二主题”。细想一下,“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其实并非绝对矛盾,两种政策立场表面看似截然不同,中间其实只是隔了一条对中国来说算不上秘密的红线。但让人担忧的是,当中美角力蔓延到意识形态战场,跨越这条红线的风险显著增加,剧烈斗争和对抗成为长期态势,恐怕越来越难以避免。

赞一下
(197)
90.8%
赞一下
(20)
9.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