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办负责人详解“一号文件”

时间:2017-02-06 21:0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即时新闻

2017年“一号文件”中,土地改革有新推进,允许适度地盘活利用空闲的农房及宅基地,但必须防止外部资本控制,不得开发房地产和私人庄园;粮食价格市场化、价补分离改革要坚定不移往前走

  (记者汪苏黄子懿)2月5日,2017年中央“”正式发布。这份题为《》的文件(下称《意见》)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14个关注“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今日(2月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根本而言,要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当前农业农村形式如何?

  唐仁健认为,2016年,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稳、进、新的良好态势,稳中有进、稳中有新。

  他介绍,2016年,粮食总产12325亿斤,比2015年减少104亿斤,仍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名义增长8.2%,实际增长6.2%,继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一些重要领域有进展、有突破。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2016年籽粒玉米调减面积3000万亩左右。二是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三是脱贫攻坚开局良好,2016年全年减少1000万人的脱贫任务超额完成。

  同时,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动力新动能不断增强。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大批涌现,返乡回乡下乡创业创新成为新的热潮,正在为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

  唐仁健在发布会上表示,2016年3月,中领导人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土地改革有新推进但不能冒进

  发布会上,唐仁健也就公众和市场最为关心的土地改革问题做了解答。

  他表示,今天“一号文件”在土地改革方面“有一些推进”。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所谓“三块地”试点,即土地征收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中央已经安排在全国33个县试点,今年还要试点一年,年底准备评估总结验收,在此基础上修法。

  他表示,去年“三块地”改革推行的面还不够宽,征地制度只在3个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只在15个县、宅基地在15个县试点。今年在此基础上,中央“一号文件”提的要求是统筹协调推进,“这六个字的意思是要把征地制度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两项推广到33个县,面扩开了。”

  二,关于“三权”,即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这三权对进城农民来讲,怎么维护?中共五中全会提的是依法自愿有偿转让。进城了,政策是不强制收,可以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但是,怎么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唐仁健透露,关于“有偿”,在前期“一号文件”政策调研制定过程中,地方反映,有偿的资金从哪里来?感觉非常困惑。

  “因此,这次中央‘一号文件’讲了,可以多渠道筹集资金,按规定的用途用于集体对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进行补偿,这也是根据地方的实践、基层的要求作出的与时俱进的规定。”唐仁健表示。

  三,为了探索赋予农户更加完整的宅基地用益物权,适度地盘活利用空闲的农房及宅基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认真总结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这个规定非常重要,在宅基地的盘活利用上,有了一些新的考虑和推进措施。”唐仁健表示,文件同时还提出了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但他强调,必须确保政策执行不走偏、不出乱子,防止外部资本控制,同时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

  唐仁健表示,农村土地制度在农村是一项具有基石意义的制度。中央历来对土地改革持审慎态度和稳慎导向。一直提的原则性要求是“稳定和完善”,稳定在先,完善在后。之所以这么看重、这么审慎,是因为这项制度对老百姓、对农民来讲,是性命、是命根子,是他们的基本保障,“到现在为止,这个属性仍然没有改变。”

  唐仁健介绍,2016年4月25日,在安徽的小岗村,中领导人总书记主持召开农村工作座谈会,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和思想,他说农民的土地不要随便动,这是大历史。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

  “我觉得这个讲得非常好。在农村土地制度的问题上,有些方面总认为现在推动不够、创新不够,我认为不能为推动而推动,为创新而创新,一定要本着看准的,而且是用长期、用大历史观看准的,我们再来动、再来推。”唐仁健强调,有些没看准的力求不动、暂时不动,因为可能改了、推了,如果不准不妥的话,有可能是犯历史性、颠覆性的错误。

  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何去何从?

  土地改革之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收储制度改革,是关系全局的又一“重头戏”。近三年,中国相继在棉花和大豆、油菜籽、玉米等品种上,推开改革。成果如何?下一步是否继续深化,将口粮稻谷、小麦也纳入改革?

  发布会上,中农办副主任韩俊表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在改革的方向上,要坚持市场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在实施的节奏上,要坚持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

  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下一步还要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这个政策2017年不会变”,完善的方向是最低收购价水平要合理确定,要能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同时,要增加价格调节的弹性,使不同的粮食品种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

  韩俊进而介绍了2016年开始实施、具有关键意义的玉米收储改革情况。他表示,这是一场硬仗。“从实施的情况来看,这项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改革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首先,改革激活了市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时,价格最高一斤定到1.12元,那个价格是不可以持续的,“这么高的价格,收的玉米只能放在库里”,东北四省区2014年政府政策性收储的玉米占到了88%。韩俊表示,取消临时收储政策以后,多元购销主体入市,这个局面已经形成。“东北玉米市场前两年是比较萧条的,去年‘北粮南运’日益活跃,铁路部门压力很大”。

  第二,搞活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价格关系逐步理顺。过去很多加工企业,包括饲料企业是用从国外进口的玉米,特别是玉米的替代品。现在价格随行入市以后,国内玉米价格降下来了,畜牧业或者玉米加工转化规模不断扩大。“今年我几次去东北调研,感受到加工企业的开工率持续回升,甚至一些企业开始扩大玉米加工产能。”

  第三,提升了竞争力。2015年5月、6月,国内外玉米每吨差价高达1000元。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国内外玉米价格逐渐持平,到2017年1月,国内玉米价格已经低于国外进口到岸完税价每吨50元,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明显减少,去年同比大约减少了30%—40%左右。

  韩俊表示,玉米收储改革还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在国家设计的生产者补贴制度下,农民种玉米的基本收益得到了保障。在目前的市场价格水平下,农民卖粮的收入加上补贴,农民讲,种玉米还是有账可算、有利可图的。

  他表示,对一些租地大户来讲,考虑到人工费用和土地租金,收益可能会低一些。东北地区流转土地一亩地资金要500元,有的大户甚至会亏本。

  “应当看到,市场本身也在做调整,政策变了,一些地区流转土地的租金已经开始出现自动下调的趋势。比如在黑龙江,一亩地的租金去年下调了150元左右,这是合理的。”

  韩俊表示,实践证明,玉米收储改革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是正确的,要增强信心,坚定不移向前推进。同时,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防止出现大面积的“卖粮难”。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